正文 綠色責任,不能缺少的紐帶(1 / 1)

編者的話

作者:

去年底結束的坎昆會議,開幕前普遍不被人看好。有媒體甚至斷言:開幕式當天發生的交通混亂,就是失敗的“凶兆”。但出人意料的是,會議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共識,這使得人們又重新燃起了一線希望。

未來,各國在氣候變化談判過程中依然會討價還價。寄望於聯合國來解決氣候問題,恐怕會令人氣餒,因為這一過程注定是漫長而無趣的。然而不經意問,我們突然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悄然踐行綠色責任理念。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去年11月在“碳路未來——中國企業碳戰略”項目啟動會上表示:企業才是推動低碳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技術創新和低碳實踐中發揮著先鋒作用。

從2009年開始,速生竹材料、節能管材、低耗能燈具等,陸續出現在地產巨頭萬科的采購清單上。同時,萬科還發布了一份限用禁用材料清單——84種材料榜上有名。萬科的表態是,“我們並不認同那種靠犧牲環境和公眾利益賺了錢,再拿出一部分高調做慈善的方式。”

拜耳在整個集團內部開展“綠色辦公計劃”,呼籲和倡導員工養成在工作中的環保習慣,循環利用資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而杜邦公司通過全球第一個針對珠穆朗瑪峰地區設立的公益項目——“地球第三極珠峰大行動”,收獲著承擔綠色責任所帶來的喜悅。百度和西門子公司,通過自建的綠色大樓為“低碳建築”樹立了標杆。今年1月,中國公共關係行業首批“綠公司”在中國公關嘉年華上也正式揭曉了。

綠色責任理念正在成為一些企業的一項長期承諾。在為這些企業承擔綠色責任感到欣喜時,我們也不能被某些概念所迷惑,比如帶有極強功利色彩的“漂綠”(Green Wash)或“綠色營銷”(Gteen Marketing)。

綠色責任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公眾深信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會顧及到社會公益和環保事業。而“漂綠”或“綠色營銷”則是言行不一,漠視社會責任,僅以“環保”和“綠色”為噱頭,進行炒作和包裝,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商業利益而忽視了企業社會責任。

事實上,企業的行為正在影響公眾。根據最新的一項調查,2/5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更願意和對環境負責任的企業打交道。盡管大部分地球公民“在意”環保,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依然是少數派。麥肯錫谘詢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隻有55%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有意購買或購買過綠色產品。

因此,當各國政府還在討價還價時,當公眾尚未完全自覺踐行綠色行動時,聯係政府和公眾之間不可缺少的紐帶,自然就非企業的綠色責任莫屬。

除了關注企業綠色戰略這一重要話題外,從本期開始,本刊還在欄目上作了一定調整,比如增加了View Points和lnside PR兩個欄目等,以期在全球日益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全麵和高質量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