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問“時間都去哪了”(1 / 1)

也問“時間都去哪了”

卷首語

作者:冷鮮花

“時間都去哪了”?從一首春晚歌曲開始,時光終將永逝、價值卻會留存的感概與感動擊中了國人,時間之問也隨之成為眼下的流行發問。

追問時間,其實就是追問生命的價值。事關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這從來都不是一道淺顯的發問。

時間的車輪已經將一個國家帶到一個發展的緊要節點,當下的中國亟須以全麵深化改革促進國家社會發展,時不我待。身處這樣的時代,顯然非常需要我們發出關於時間的追問。

“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2月初,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媒體專訪時曬出自己繁忙的時間表。據記者根據官方媒體公開報道所不完全統計,自中共十八大至今的近15個月裏,習近平國內考察調研、出訪、參加各類會議共80餘次,足跡遍及國內三分之一的省份和世界五大洲。工作繁重到沒有個人閑暇時間,但是再忙依然會閱讀,閱讀是他的生活方式。

一國領導人如此繁忙的工作時間表,正是與眼下中國所處的發展節點極度相關。

全麵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讓全國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日漸清晰的中國夢就在時間那頭,等待吾國吾民靠行動去獲取。根據這份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麵深化改革時間表,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決定性成果。緊迫的時間表將嚴峻考驗這個國家的智慧和行動力。

有媒體總結道,從去年3月18日新一屆政府第一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至今,在同一間會議室,李克強總理已經主持召開了38次常務會議。梳理38篇國務院常務會議新聞通稿,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改革”一詞總計出現了191次,在所有有效詞彙的出現頻率中排名第一。這38次常務會議所討論過的100個左右的議題中,涉及“改革”的議題數量同樣排在首位。“改革真的來了!”在解讀這3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時,一位參會工作人員由衷感歎道。

當下中國,反腐、治霾、簡政放權、轉方式調結構等等齊頭並進,環環相扣,鋪陳開來。一種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改革氣息在正向傳遞。堅定地照此走下去,已經可以透過時間,眺望充滿希望的未來。

網絡上霧霾版《卷珠簾》唱得輾轉迷離,現實中治霾也已成當務之急。“霧霾現在成了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這個問題,政府決不能回避。”2月12日,本屆政府的第3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連續就治霾問題數十次追問環保部長周生賢。現實的霧霾不會在一天散去,但時不我待的治霾決心會有力滌蕩那些籠罩在心頭的陰霾。

台灣作家林清玄詩意而極富時間跨度地寫道:“二十歲時,我是站在橋頭看風景,三十歲時是站在樓頭看風景,四十歲時是站在山頭看風景,五十歲時是站在雲頭看風景。到了八十歲,就是在天上看風景。”

一個國家時不我待的改革時間表就是要為每個個體營造更好的風景。而每個個體,隻有不斷成長不斷追尋人生更好的境界才不枉時問的流逝。

在朋友家,小朋友房間的牆壁上貼著莎士比亞關於時間的名言:“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一個小孩子選擇的座右銘在瞬間擊中了一個成人的內心。即便人類無數次想象時光倒流、構思曆史穿越,時間依然如子在川上所言的那般不舍晝夜如斯逝去,而唯有時間的有心人會賦予流走的時間以價值。

就從這一刻起,宛如孩童般,認真製定自己的時間表,珍惜這構成生命的材料,時常追問時光流逝,努力將價值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