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交彙與發散
脈動
作者:項禕
“十字路口”是一個動感很強的名詞,針對一次曆時兩周,走過4個國家的展覽交流活動,太多的關鍵詞和思路會一湧而出,確定一個題目有助於梳理這12天的頭緒和內容。這裏的十字路口指的是素有“西歐十字路口”之稱的比利時,也是這次“聚焦與共鳴”展覽交流活動的主要地點,從這裏東看德國、南望法國。“交彙”既是西歐文化在比利時的交融體現,又指中國雕塑作品在“聚焦與共鳴”展與西方文化的彙聚。“發散”不僅是整個展覽活動麵對的多元歐洲文化藝術的感受,也是中國文化語言投入到歐洲藝術風情中四散濺射出的水花。
本次“聚焦與共鳴——雕塑作品展”,是由《雕塑》雜誌社、比利時安德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柏林文化藝術交流促進會主辦的雕塑展覽及交流活動,是中國、德國、比利時當代雕塑藝術的一次“聚焦”,旨在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雕塑藝術熱愛者發出友好誠摯的邀請,在全球多元化大發展的今天,運用雕塑藝術的語言形式進行文化推廣及傳播。通過借助雕塑作品造型語言作為交流媒介,更加生動直觀地使中國文化語言走出國門,讓世人共同領略到中國文化的觀點、氣象與作用,在與全球多元文化浪潮交彙過程中,共同達成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與對應,在“共鳴”中實現夢想。此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材料豐富,不僅融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景泰藍、漆器、陶、瓷、木、石,同時也展示具有當代創新實驗性雕塑及抽象雕塑作品。雕塑作品展通過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形式,不僅傳播、宣傳了中國當代雕塑的創造風格理念,同時也拉近藝術精神世界與物質文化社會之間的聯係,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藝術的發展走向,在親曆聚焦與共鳴過程中,在異彩紛呈的創作空間中,共同構築一個互相通達的渠道,達成人類藝術精神的共鳴。
站在十字路口
比利時以它的藝術、建築、啤酒、食物以及巧克力聞名天下,是一個多種文化集合的國家,素有“西歐十字路口”之稱。比利時文化中保留著濃鬱的日爾曼文化、羅馬文化相互交融的印跡。在這一點上,比利時是遠勝於歐洲其他國家的。比利時文化的發展是同其幾世紀以來在歐洲政治、軍事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的。同時,比利時文化又擁有其鮮明的個性色彩。比利時近代湧現出大量畫家和建築師、服裝設計師。
多元的比利時文化使比利時雕塑藝術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比利時雕塑藝術是時代、思想、感情、審美觀念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形象化的記錄。比利時雕塑的多元性體現在既有傳統觀念的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以三維空間造型的雕塑,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既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也包括當代雕塑藝術中出現的四維雕塑、動態雕塑和聲光電雕塑、軟雕塑等。用全新的哲學觀點對雕塑表現方式重新思考,不僅從物象的表層觀察,更對物象進行深層結構的剝離,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部位轉移到個別細節的解剖,或者從複合的因素到單純化的概括麵的運用、線的運用甚至點、空間等,運用一切造型元素,既可獨立展開成為一種模式,又可交叉互用,構成各種係列,使雕塑藝術從更高的層次上認識和表現世界,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使雕塑真正具有多元化,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麵探索。
有著“露天雕塑博物館”之稱的米德爾海姆露天雕塑公園,使得比利時雕塑藝術的多元化程度可見一斑。14萬m2的公園內,不僅有羅丹、亨利·摩爾、馬約爾、紮德凱、米萊斯等人的現代雕塑作品,同時也展出著羅曼·辛格樂(Roman Signer)、霍諾爾·迪歐(Honore D’O)、艾未未等的當代雕塑作品,共計320多座。當羅丹的《巴爾紮克》、布德爾的《拉弓的赫克利斯》、馬約爾的《河流》、亨利·摩爾的《王與後》等現代雕塑大師的作品並置於一處有著濃鬱森林、萋萋草坪、和暖陽光、無限碧空的環境中時,仿佛無限接近一叢鮮活的雕塑史書,置身其中,難以置信。園區的另一半展示著比利時當代雕塑作品,當新的多元觀點逐漸滲透進比利時的雕塑界,所有人文主義理想或巨大的社會烏托邦痕跡已經消失,雕塑更是一個現實的文化形式。在美國雕塑和英國雕塑的影響下,比利時的雕塑作品開始變得更加“好玩”了,同時具有了更多對觀者的刺激性和挑戰性。這是因為雕塑的物質性相較於電影、圖片或影像來說更加具有視覺和心靈上的衝擊感。更多材料和顏色的使用增加了雕塑的豐富性和美學意義,同時在修辭方法上傾向於表現主義。雕塑的可玩性和深層的意義也成為觀者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利時雕塑藝術家們力圖對當下的社會文化做出一個回應。所以比利時雕塑家的這些作品顯示出關心藝術與環境的關係以及雕塑對環境所產生的作用。羅曼·辛格樂(Roman Signer)2012年創作的作品《藍色油漆桶》是一件大型戶外裝置雕塑,高聳的金屬支架如同一個發射台,發射架底部的水泥房間裏放置著一個裝滿藍色油漆的金屬桶,作品的高度至少超過20m,展示在一個開闊的草坪上,飽滿的想象力和巨大的空間占有使得作品仿佛傳達著一個巨大的藝術化的理想。霍諾爾·迪歐(Honore D’O)的作品《嘯叫亦是呼吸》是一件聲音與電機結合的作品,無數的鋼纜如中國的懸絲把脈一樣關聯在自然環境中的數棵大樹的枝幹上,一旦枝幹被自然風吹動,鋼纜連帶的在草坪中央的電機會被帶動而發出嘯叫聲,作品不僅使觀者充滿好奇,也會產生許多關於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思考。艾未未的作品《無名橋》坐落在公園裏的一條小河上,這是一座用不規則木料鋪設成的小橋,雖顯堅固但異常難走,凸凹不平的橋麵是這件作品的突出點。公園管理員解釋說,他覺得這件作品代表東西方交流中的坎坷與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我說這正是我們來這裏的目的,通過文化的交彙和交流,產生發散和共鳴來抹平這坎坷的、愈來愈近的“無名小橋”。當今社會雕塑的公眾性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是現代公共雕塑的特點。隨著技術、經濟、社會的變革,人口的增長,現代城市建設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而出現。人們在生存的意識裏不停地強調著藝術給予。雕塑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填補著人們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