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廖喜雲也不是學曆史的,也不知道這麼回事,是劉宇突然發報提醒他,他才突然想到,這可是近代曆史上,最後一次黃河大改道啊,就算自己不了解知道,黃河改道,能造成多大的傷害,想也想得到。
“我們,現在是無處可去了啊,隻能但憑先生們安排了。”幾個老人麵露難色。
是啊,若是有可能,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呢,這裏有自己的鄉親,自己的莊園,自己的房子裏說不定還能找到些值錢的東西,要說離開,他們是一萬個不願意啊。
可是不離開又能如何呢,洪水這一時半會沒有要離開的意思,沒吃的沒穿的,難道守在這裏等死吧。
“那好,那就請大家分批上船,隨我出海吧,你們放心,到了那邊,隻要洪水退了,大家想回來還是可以回來的,大家要是想留下,也是可以的。”容不得李選逸多想了,他們立即讓難民們分批上了船,一路順流而下。
接近入海口的地方,自然有共和國的大船在那一路上等著他們。
雖然知道這裏有洪水,但共和國的移民船卻不敢深入太多。因為,大清的內河,英國可以來、法國可以來,但是,同樣黃皮膚的共和國的船,卻是不能來。隻要讓他們發現了,隻怕立即就被當作亂臣子給抓起來了。
共和國現在倒不是很缺移民。但是,當童華東在海參崴苦苦抵擋沙俄的步步進逼的時候,滿清朝廷卻輕易的便把這片所謂的不毛之地讓給了沙俄。順帶的,還有這裏美麗的江東六十四屯,以及無數中華的同胞黎民。
現在的童華東,雖然有著共和國的支持,武器卻是不缺,但這裏畢竟沒有實現工業化,農耕社會,需要很多人種地,0D
對於居上位者來說,外人來的,隻是要點錢而己,所以,出讓一點啥的,反正都是小民們的,不影響他們的生活。可要是讓國內的民眾把他們趕下台,他們就不能繼續作威作福,繼續壓迫百姓了。想想,其實也正常嘛,因為那些當初攻擊他們趕下台的某天朝,還不是一樣的這樣做的。
還好,當災民們感到舉目無親、身陷絕望的時候,數條他們從未4越衝越寬,洪水很短的時間內就席卷了蘭、儀、考城、長垣等縣的多個村莊,在長垣的蘭通集時分為兩股,一股由趙王河向下四處泛流。經山東曹州府漫流至張秋。
另一股由長垣縣的小清集流到雷家莊後又分為兩支:一支由東明縣南門外向外漫流,經山東曹州府向北漫流,在張秋與趙王河泛流之水合流之後穿過運河。另一支由東明縣北門處向外漫流,經山東PU縣、範縣等地,也在張秋入運河,洪水勢頭更甚,奪清河在津口進入渤海。
洪水漫過之處,無數村莊、農田、道路被衝毀或淹沒,自蘭考填至入海處,漫延侵擾沿途二十餘縣。
沿途受災之處,災民遍布,餓殍滿地。而本該出現來救災的朝廷,此刻正在同沙俄討價還價,還想保留江東最後一塊遮羞布,另一方麵,還要一心剿滅太平天國。
對於居上位者來說,外人來的,隻是要點錢而己,所以,出讓一點啥的,反正都是小民們的,不影響他們的生活。可要是讓國內的民眾把他們趕下台,他們就不能繼續作威作福,繼續壓迫百姓了。想想,其實也正常嘛,因為那些當初攻擊他們趕下台的某天朝,還不是一樣的這樣做的。
還好,當災民們感到舉目無親、身陷絕望的時候,數條他們從未見過的大船沿洪水經過的地方,深入了山東內地,給他們送來了糧食和希望。
雖然他們不說他們來自哪裏,但從他們的短發看來,卻不是滿清的人,甚至有人在猜測,他們是不是在海那邊的華人,念著同胞之情,趕來救助自己來了?
“雖然天災無情,但好在,我們還有這麼多有情的同胞,我們才能幸存啊,”有老人不住扼首感歎道。
“是啊,是啊,他們就是我們的救命恩人,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
這場洪災,給海參崴等地足足送去了十萬的難民。童華東是痛並且快樂地接受這麼多難民的。
對於山東、河南等地的官員們來說,治下少上十幾萬人,根本不算啥。河南山東是人口大省吧,不差這點人。
對於難民們來說,也不會排斥去遠東,因為就算沒有船來接他們,他們當中,也有無數人早年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鋌而走險,遠走關東。
因為,關東有希望,有和這裏不一樣的生活,最主要的是,那裏還有人間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