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麵三篇談及了《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在紙媒和新媒體探索上的創新,簡單地說,一個是閱讀的重構、一個是“情緒推送”,一個是“世界 3”。這些或者是介質的、或者是技術的、或者是模式的,《21商評》做了這麼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新,有讀者就問,它的方法論是什麼?
其實我們的方法論,是聚焦在傳播上的方法論。《21商評》是一家有著很高聲譽的媒體,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和嚴厲的內容製作標準,也就是說,在新聞內容的製作上,已經不用擔心。但是,眾所周知,很多好內容都沒法傳播出去,或者被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的平台抓取出去,在它們那裏傳播了,內容製作者的權利被“截留”“被斬斷”。
所以,一家好的內容製作機構最迫切的問題,是傳播問題,有傳播,才會有收益。
我們聚焦在傳播上的方法論,是當代藝術的方法論。請注意,當代藝術的方法論不意味著我們是做當代藝術,而是我們會借鑒很多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引入我們製作的內容,引入我們需要的傳播推廣。比如——
1.朋友圈“結構洞”項目:我們通過官方微信“weixin21cbr”做了一個微信朋友圈的當代藝術項目。比如 A看到 B在朋友圈分享一篇來自《21商評》的文章(A和 B是朋友),他要追溯一下,B是從哪分享的?如果他看到朋友圈 C比 B分享這篇文章的時間更早,而在 C之前,已經沒有其他人分享的,A就會斷定 C是最初的分享者,B很有可能看到 C貼出文章,而轉發分享。於是,C就成為“節點人”。那麼,如果我們問C,他是從哪知道的?如果他說從D,而 D和A、B都不是朋友,而在 C的朋友圈裏麵,D是最早的分享轉發者,那麼我們就將“節點人”又推進到 D ..總之,我們要找到最早的分享者,他是完全從 weixin21cbr訂閱號裏麵看到的,然後拿出來分享,比如這個人叫做 Z,於是,我們會以 Z為起點,畫一張社會網絡結構圖,來看一條新聞的傳播和“結構洞”及其過程。
這個項目像遊戲一樣,將一部分小夥伴們弄得很嗨。
2.肉體發行項目:紙質作為發行載體會越來越沒有前途,毋庸置疑。主流的媒體轉型是做數字報 app或者微信賬號。但是《21商評》革命性地推出“世界 3”——一款物聯網閱讀產品(掃描右側二維碼可下載),將所有物體都定義成新聞源。肉體可能是最好的介質點,所以我們特地做了漂亮的紋身貼,貼在美女的胳膊上,掃描她們的身體紋身,“即看即所得”+“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些漂亮的紋身女孩們融入人海之中,就像好多滴水融入大海,就像將新聞根本沒有任何痕跡、見所未見地帶入。我們鼓勵肉體發行的參與者將“見所未見”顯現出來,分享出來,然後,他們將獲得獎勵。《21商評》真有點當代藝術的氣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