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製造怎樣才能有“造化”(1 / 1)

中國製造怎樣才能有“造化”

卷首

2014年底以來,部分網絡熱帖紛紛推薦產自日本的馬桶蓋、電飯煲,甚至出現不少中國旅行團成團提著馬桶蓋回國的景象,也有不少用戶親身體驗後說產品確實比國產的要好。

這場圍繞“馬桶蓋”展開的論戰,甚至觸動了眾位浙商大佬的神經。包括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等10餘位知名浙商發出了“重塑浙江製造自信”的倡議,呼籲“浙江製造”再出發。

事實上,中國製造業產值雖已成為全球第一,但中國製造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科技競爭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的現狀更是被業界所詬病。與此同時,關於“中國製造”遭遇挫折的傳言甚囂塵上,一些市場觀點將部分外資企業調整在華產業布局、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現象聯係起來,認為“中國製造”將喪失競爭力。

與上述悲觀的看法不同,不久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文認為盡管經濟增速降低,但中國在製造業上將一直保持三大超強優勢。首先,盡管中國也涉足高端市場、開拓高附加值產業,但始終緊守著低成本製造業這塊主戰場;中國的第二個優勢就是“亞洲工廠”。雖然一些低成本業務確實在被淘汰,但同時也鞏固了這條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供應鏈;中國正逐漸成為需求鏈上的關鍵一環,這是第三個優勢。

當傳統的“中國製造”正在為轉型升級的壓力大傷腦筋時,在“兩會”上,一個新概念讓中國的企業家們頗為興奮——“互聯網+”。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迅猛發展,不少傳統製造企業已借“觸網”之機迅速向“中國智造”升級。

正如在2015年《新智囊》第2期“工業4.0”專輯所指出的,對於企業而言,工業革命的升級,包括“中國製造2025”的出現,都意味著提升效率和效能的巨大潛力。事實上,中國工業化進程正在嚐試彎道超車,從2.0邁向4.0的過程中必然麵臨諸多挑戰。但轉型升級的不應該僅僅是產業和技術,還包括管理和商業模式。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未來的競爭環境和商業模式劇烈變革所帶來的風險也會加劇,企業組織形式、生產流程和能力要求都將改變,跨界競爭將帶來更多更強的競爭者,傳統商業模式可能被徹底顛覆,整個商業社會甚至出現徹底轉型。隻有在轉型大潮中做好準備,才能引領潮流、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