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1 / 3)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理論探索

作者:肖敏 王金華

【摘要】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維係著幾千年中華文明古國的精神支柱,也是當代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本文首先按照曆史的邏輯係統地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教、佛教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內容和道德教育方法,接著論述了從優秀傳統道德思想中如何汲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力量問題,提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思想要有揚棄地繼承,要實現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創新性發展,要全麵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工作。

【關鍵詞】 優秀傳統道德 繼承 核心價值觀 思想資源 研究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它是維係社會秩序、調節利益矛盾、引導人們順利進行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準則。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是人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反映和調節方式。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係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係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在存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道德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作為上層建築,曆史上人類的行為規範——風俗、道德、法律等最基本的形成動因,就在於維係人類社會的生產秩序。而且,社會生產實踐在形成人們相互間的道德關係的同時,也在促成社會道德理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指出:“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了。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特別是優秀的傳統道德思想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資源。

一、我國優秀傳統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悠久的文明創造和發展史上,創立優秀文化、重視道德建設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國社會在經過殷周之際的社會變革以後,周人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認識。周代的官方教育,就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為中心的。六經是諸子百家共有的精神源泉。六經的內容主要闡述的是我們祖先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其中有對天地、民眾的敬畏,肯定“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表達出真正可怕的不是天命,而是民意,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言行、情感和意願在周初受到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有對‘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公平正義社會的憧憬;有對人文價值理念、多彩多姿的文化與多種審美情趣的追求;有對自由人格與相互關愛、和諧與秩序的統一,自覺對曆史與現實予以評判褒貶,豐富的天地人相接相處的智慧,包括動態平衡的中道等等”。周滅殷後,周初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在“因於殷禮”,又“監於二代”的基礎上,並結合周初的實際情況,創製了著名的周禮,把禮和禮製文化推向了鼎盛的顛峰。周禮特別肯定人與自然,人與人,家族內外,民族、宗教之間,人之內在心靈與身體生命之間的融合;其中特別重視教育,強調禮樂教化與道德精神;《周禮·大司樂》指出,讓有道有德者以樂德教國子。而樂教中的六德是:“忠誠不偏私,和而不同、剛柔適中,恭敬,恒常,孝敬父母,友於兄弟。”這六德就是當時的核心價值觀。在“天下”觀的指引下,樂教的功用與目的是:“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變革期和轉型期。西周末期,隨著小農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殷周以來確立的宗法等級政治製度體製及周禮規定的上下尊卑貴賤等級製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破壞,周天子“家天下”的統治秩序被打亂。周朝末期王權旁落,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互相兼並,私田數目不斷增加,“僭越”事件不斷出現,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社會製度尚未建立起來,因此,處在社會大變革前沿的思想家們根據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理解,已從殷周時期原始神學觀、天命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了安邦興國、治理社會,開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建設問題,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學說。這就出現了史稱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1、儒家的道德學說與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倫理為核心的文化體係。先民們崇奉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的道德規範體係,講求社會安定、和諧有序,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麵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

儒學創始人孔子麵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整理六經,創造了以“禮”、“仁”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倫理學說。“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範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麵。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製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孔子認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禮”所講的行為準則,也具有教化性質,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自覺地約束自己,達到人際關係的協調。

“仁”是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豐富了“仁”的內涵,升華了“仁”的意義。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的思想,並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為“仁”,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他崇尚“禮”,而又說:“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於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他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其所謂“德”,就是“仁”的精神體現。孔子更具體指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以“五者”為出發點,繼而以“仁愛”為中心,提出仁、誠、忠、恕、孝、悌、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體係。在品德修養方麵,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內容。

孔子還提出“和為貴”的觀點,就是強調差別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係的協調與和諧。這種強調協調與和諧的觀點,脫離開其維護宗法等級製的內涵,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乃是一種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原則。孔子在倡導“仁”、“德”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教育人們要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對修身自得方法提出“克己自省”、“遷善改過”,他認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達到道德最高境界的途徑,“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自我反省而內心無愧,就會心安理得,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孔子的弟子曾參還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強調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我,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其次,儒家重視身教示範的作用。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學校教育中規範教師要“以身作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並提出明萬物之理,集孝、悌、忠、義、信、禮、直、謙諸美德於一身的“賢人”、“君子”的榜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