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一個晚上,他發現一輛轎車,車門開著,車內無人,而車內又有大量物品。他先讓兩名隊員就地看守,同時聯係物業尋找車主。可是,他們一直聯係不上車主。宋忠平決定,隊員們徹夜守候,直到第二天早上,車主才出現。原來,車主飲酒過量,忘記關閉車門。事後,車主非要拿出現金表示謝意,宋忠平和隊員們回答說:“我們並不圖什麼,隻是為了保居民的平安。”
段華勝:草根義工“活雷鋒”
讚優秀黨員誌願者段華勝
無私奉獻總留痕,華勝德弘人共尊。
愛化冰心欣歲月,情施倦容沐朝暾。
孤殘老邁慷贈物,失足青年義救魂。
更敬兒孫皆“誌願”,枝繁葉茂朗乾坤。
(作者:劉興才)
今年73歲的段華勝,1986年入黨,江西省萍鄉市鏈條廠退休職工,也是當地家喻戶曉的一位草根義工“活雷鋒”。
1941年,段華勝出生於萍鄉市安源區,革命傳統對其影響很深,多做好事,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這些理念耳熟能詳。有一年,鄰居家有個女孩,因為母親過世,父親疏於關愛,染上惡習,被送去勞動教養。段華勝想,一定要融化這個花季女孩心中的堅冰,讓其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後來,他帶上衣物和食品,多次去探望這個女孩,真摯的關心,耐心的開導,真切的鼓勵,也讓女孩幡然悔悟,要痛改前非。由此,他也想到,還有一些失足人員的工作怎麼辦?就這樣,他義無反顧走上一條困難重重之路,要和失足人員結交知心朋友。
2002年,段華勝從單位退休,全身心投入到幫教工作中。為與失足人員更好地溝通,段華勝自學了有關法律和心理學方麵的知識。2011年,萍鄉市司法局以他的名字設立“段華勝工作室”。這個工作室為服刑人員及家屬搭建一座心靈之橋,給他們排憂解難。今年3月,該省第一家“段華勝禁毒戒毒工作室”在萍鄉市掛牌推出,引起各界關注。
幾十年間,段華勝義務幫教300多名刑釋人員;遠赴江西各地監獄、勞教所、看守所、戒毒所,探望幫教50多次。他還參加“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關愛自然”公益誌願活動300多次。
曾世康:義務導遊二十年
讚優秀黨員誌願者曾世康
三坊七巷踏行塵,快意導遊拋苦辛。
古宅民風添特色,老街故事數家珍。
真情吸引回頭客,美德傳承逐夢人。
花甲猶思多奉獻,紅霞映照黨旗新。
(作者:黃雅琴)
今年61歲的曾世康,1977年入黨,福建省福州旅遊熱地“三坊七巷”之一安民巷30號民居的老住戶。2011年,三坊七巷社區居委會征集誌願者,尋訪可為國內外遊客原汁原味介紹民俗文化的導遊,曾世康馬上報名,並擔任福州市三坊七巷社區“蝦油味誌願者導遊隊”隊長。據介紹,“蝦油味誌願者導遊”即“草根民俗文化”的傳播,因為福州人愛吃“蝦油”,有著福州口音的普通話能夠飄出“蝦油”的陣陣香氣。
其實,在這之前,曾世康已經堅持義務講解20多年了。他說過:“做一些幫助他人的事、對社會有用的事,很值得,也是共產黨員的責任。”他從小生活在坊巷裏,聽評話、看閩劇、觀花燈,對於“三坊七巷”的市井文化了如指掌,還把自己的人生經曆和社會發展緊密融合,讓遊人感受非常,流連忘返。一些遊客稱讚曾世康,“我們到過很多地方,還沒有遇到像他這樣的義務導遊”。有的遊客主動付費,曾世康婉言謝絕。他說:“我是一個誌願者,不收一分錢。”
2012年開始,曾世康擔任則徐小學校外輔導員,專注於培養小小誌願者。他堅持參加“紅領巾相約中國夢”主題係列活動,從“三坊七巷”的名人故事入手,以林則徐、嚴複、林覺民等中華民族先驅者的奮鬥曆程感染影響孩子們。“學習曆史名人,充滿正能量,編織孩子的中國夢”,是曾世康的心願。
淩維財:愛心捧給老年人
讚優秀黨員誌願者淩維財
維財當代好青年,大愛真情似火燃。
隻想他人饑飽事,早忘自己苦辛煎。
千家走動溫馨送,萬裏騎行快樂傳。
德劭助推圓美夢,英模帶領勇爭先。
(作者:畢中信)
1980年出生的淩維財,廣西隆安供電公司工程師,公司用電稽查班班長,2008年入黨。14年來,他給5個敬老院、50名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送去“80後”年輕人的熱情關照,用自己的青春歲月築起一座“愛心城堡”。
剛參加工作時,淩維財喜愛山地自行車運動,結交一些車友,組建一支騎行車隊。一次,淩維財和同事檢修線路,來到一處敬老院,看到幾位老人獨自坐在宿舍門口,相互之間沒有什麼交流。再一打聽,整個敬老院有12名孤寡老人,就靠一位工作人員照看。淩維財回憶說:“看到這一情景,當時腦海裏一閃,我能為這些老人做點什麼,讓他們過得快樂一點嗎?”
從此,淩維財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騎著山地車,帶著慰問品,來到當地雁江、南圩、四興等幾個鄉鎮的敬老院和五保戶,看望老人,幫他們打掃衛生,和他們聊天,講外麵的故事,這一下堅持了14年。
“老人們想要的,更多還是我們年輕人的一片愛心”,淩維財對此深有體會。他也讓自己的愛心影響周圍的年輕人。說到山地車隊的愛心行動,淩維財特別興奮。開展愛心行動以來,淩維財和30多名車友把敬老院、五保戶定為戶外騎行目的地,大家一起開展“快樂騎行,快樂行善”誌願關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