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善壇在普千村子的中央,古樸簡單。廟宇內,地母神像及其它諸神像位列其中,香火不斷,經聲悠悠。每逢初一、十五,全村的善男信女必齊聚光善壇,念誦各種教人向善、開啟文明智慧的經書。善男信女們在念誦各種經書之前,一定先念《地母真經》。經聲悠揚,祈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村老幼安康平安。
光善壇於清朝中期降乩,也就是神靈降筆。
光善壇的正門兩副對聯,就是神靈的降乩。每副對聯的上下聯的第一個字都降乩“光、善”二字。“光複神教開演經典共求皇天消災劫;善與人同啟宣聖諭普化黎民悟前因。”“光蒙聖賜虔誠遵訓庶之有以光於前矣;善荷神稱信受奉行方可能盛善於後焉。”在正中間還有一聯:“正直無私千人福;公平有道萬民安。橫批:國泰民安。”何其精辟啊!在其右門一聯曰:“平安賜福惠我無疆;正直為神視民有赫。橫批:唯仁是輔。”平安、正直教化於人。而其左門一聯曰:“善念能通三界府;經聲可達九重天。橫批:善門普利。”可見,教人向善的重要性。
古樸簡陋的光善壇,承載著厚重的道教文化。
博大精深的《地母真經》,在光善壇的悠悠經聲中傳承與沿襲。至今,已傳至第八代。地母文化的善念、善舉將繼續發揚光大……
光善壇猶如一粒熠熠生輝的珍珠,永遠光大善念。
4 底蘊普千
宋朝中期,普千村人的祖先就擇仙境而居。
四麵青山蒼翠,奇峰異立,錦屏合圍。中間壩子,良田千畝,稻作稼穡,五穀豐登。遊龍河繞村穿壩,九曲回環,陰陽八卦,風調雨順。壩子中央,矗立秧苗土地神廟,護佑秧苗茂盛生長,穀粒豐滿。茶馬古道,風蝕了幾百年的古老石拱橋。古榕樹掩映,小橋流水。鴨子戲水,魚蝦跳躍,飛鳥翔集,蟲鳴啁啾。炊煙嫋嫋,夕陽悠悠。山風和煦,牛鈴叮當。山峰突兀,形如犀牛。犀牛望月,大象吸水。仙女布道,禪坐蓮花台。村民和睦,親如一家。百年沿襲,出進同一寨門。似一個圈子,圈圍全寨人。因此,普千又叫普圈。普圈普圈,壯語意為“神仙居住的寨子”。如此仙境,堪稱普圈。
厚重的道教文化,教化世代普千子孫。讀詩書,考科舉。清朝中期,農布饌和農布論,兩兄弟,官至正八品。墓碑上: “ 皇清恩賜鄉飲嘉賓正八品”是明證。另有秀才廖培英,榜上有名,澤惠百姓。現如今,全寨老百姓,知書達理懂禮儀。省上、州上和縣上,都有優秀的普千人。
自然的美麗,離不開厚重的人文底蘊。壯族沙戲台,傳承幾百年。沙戲的人文教化,悠悠熏陶世代普千子孫。古老的沙戲,活著的非遺。演唱古代的戲曲,鏡鑒當世的興替。悠哉沙戲,世代承襲。文化精品,永遠傳遞。
普千厚重的人文底蘊:知書達禮,懂得感恩。誠如寨門:“四圍錦屏合江山可安居樂業;百世龍門傳耕讀能騰蛟起鳳。”好個“自然普千!書香普千!人文普千!”的總囊括!
普千的曆史悠遠,如經年的流水,永澤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