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康建平《古典與浪漫》
書架
作者:靳亞利
陽春三月,窗外飛花。詩友康建平來到我的辦公室,將他即將付梓出版的詩歌集《古典與浪漫》送到我的手上,我談點意見。詩友相托,我從來是恭敬不如從命,詩人本色,以誠相待。我望著手中厚厚的詩稿,心中油然生出喜悅之情。著名詩歌評論家陳超先生說過,“好書就是鮮花。”今天捧著建平心血凝成的《古典與浪漫>詩集,當然視如芬芳的鮮花一叢。
我與建平同事二十餘年,雖工作部門不同,但因詩緣,都互相心懷好感,彼此尊重。建平每次見到我,開口即稱我為老師,初開始覺著不適應,久了也就釋然。因為我發現,他對年長並學有專長的人,都是這樣稱呼的。我想,這是他良好的禮儀修養使然,同時也是他內心深處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和尊重。建平自幼熱愛讀書、熱愛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他一路走來,一路耕耘,讓自己心的原野灑滿了詩歌的種子,經過多年精心嗬護,滋潤,培育……如今終於在人前繁花吐豔,搖曳著清新與芬芳。
詩集《古典與浪漫》讓我愛不釋手。我不僅閱讀著,還用一支紅藍鉛筆將閱讀中讓我眼中一亮,動心動情的佳句勾畫出來,為做重新重點閱讀之用;同時也是讓自己更深地體驗詩人、詩意、詩情的靈秀、哲思與浪漫。詩集中選編了詩人多年來創作和發表的百餘首優秀詩歌作品,並將其分為兩輯,一輯為古體詩詞,另一輯為現代新詩。這是古體詩與現代詩的合璧。這反映了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包容性,彰顯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現代文化的鍾情。他用詩人的觸角,深切靈敏的感知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與生活的迅速演變。他捕捉著人生美好的瞬間感受。將其用心血凝結成詩歌,這些詩歌作品不僅擁有中國古典的含蓄、清麗、婉約的雅韻,還融會了當今社會奔放、昂揚、樂觀的情緒……建平的詩題材廣泛,語言瑰麗,這不僅體現了詩人廣博的視野和見識,同時體現了詩人駕馭詩歌寫作技巧的嫻熟和功力。
詩集《古典與浪漫》彙聚了詩人奔湧的激情和思索的結晶。詩人寄情祖國山水,寄情四季輪回的美好時光;寄情鄉土故園,寄情親人與朋友:寄情軍旅生涯,寄情世間英雄……如《端午賦》“我擎竹葉長/包容糯米香/層層屈子賦/念念楚辭殤”詩人在端午節憶起愛國詩人屈原,由粽子、粽葉起興,那一層層的粽葉,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了屈原的愛國詩文,此詩句聯想之奇妙,意境之高遠,不能不令人折服。還有如《草原行》“水自成溪花自妍/春逢夏日勝流年/風吹綠野雲遮路/勒馬朝陽過草原”詩人寫《草原行》,卻在詩中隻見景色不見人,正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美麗的景色,是夏天草原之景色,那“春逢夏日”的“春”定是指青春的人,那“勒馬朝陽”的“朝陽”,也定是青春的人。人在這樣美麗廣闊的草原景色中,幻化成“春”,幻化成“朝陽”,才能與之相對稱和匹配,才能使大自然的美麗圓滿不留缺憾。試想讀這樣的詩,怎能不讓人擊節叫好。還有讀《張家界之金鞭溪》“金鞭溪畔起風雲,林海石階聽古琴,昨日花香今日雨,清流一路覓知音”讀這首詩,不禁想起魯迅先生的話:血管裏流出的是血,水管裏流出的是水。如果詩人心中沒有清流,筆下哪有清流:如果詩人心中沒有美德的堅定信念,筆下哪有古琴,哪有泰然麵對的時兒花時兒雨的變敵……詩言誌,歌詠情,我們從詩中讀出詩人的處世態度及高遠誌向。還有讀初雪>;“夢醒推窗驚雪白/天清野闊廣宇開/輕呼妻女看新景/北國之花昨夜來”讀到這首詩時,我的心怦然一動,眼睛似乎有些潮濕,我被詩人對生活的熱情與情感的細膩和對妻女的深愛感動了……冬天夜裏下雪了,詩人清晨醒來,看到窗外雪花像聖潔的女神,整個天宇都因白雪而清明、俊朗起來,他欣喜地像孩童一般,迫不及待地要喚醒妻女一起賞雪,但又怕驚擾了妻女,因此“輕喚妻女”四字最動人心弦,也最令人銘記。
建平有多年古典詩詞的研究與砥礪,推及現代詩的寫作,在意象、情感及節奏與韻律方麵的把握上,可謂駕輕就熟。詩人不論是歌詠“長河落日”的雄渾豪邁,還是低吟“小橋流水”的婉約清麗,都猶如信手拈來。如現代詩一輯中的折柳送伊人>;《金秋情思》《草原風》《那朵夢裏的白雲》《生命的火焰>等都是構思新穎,意象生動、情真意切的好詩篇。
詩集《古典與浪漫》給我帶來了閱讀的快樂,它讓我的身心得到美的滋潤,我想其他讀者也會與我有同樣的感受。一本好書,一本好的詩歌集,不論捧在手上、擱在枕邊或放在書架上,我們都會感受到詩書的芬芳,感受到詩書的雅韻,感受到詩人情感的真摯與溫馨……
這是激情綻放的花朵,這是遊走在古典與現代之間的詩意,潛心閱讀,自得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