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井岡杜鵑別樣紅(1 / 2)

尋幽覽勝

作者:王潤生

很久以前就聽說,井岡山的杜鵑紅遍山野、鮮豔奪目、名聞遐邇。

在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裏,我來到了井岡山,雨中登井岡山,別有一番情趣,更加領略到她的博大、她的妖嬈、她的雄渾。沿著山中小道,撫摸著千年古藤,雨水順著臉頰,順著峭壁,順著草莖往下淌,盈滿了台階上的石坑,也淋濕了斑駁的青苔。拾階而上,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時而鬆濤陣陣,時而雲霧繚繞,時而飛流直下,時而峭石急轉,有著難得的奇險和山中春天的氣息。在平緩的山壁上,有名人刻寫的題詞和標語。“井岡精神代代傳”“革命到底”等等,那鮮紅而又蒼勁有力的大字,不時映八人們的眼簾,給人一種昔日硝煙彌漫的感覺,這是不同於別的名山大川的一個鮮明特點。在這撩人的雨霧中,在山風裏,星星點點地開放著杜鵑花。她們迎風搖曳,那樣的姹紫嫣紅,那樣的剛毅堅定。在這磅礴的大山中,可謂萬山叢中一點紅,但就是由於這一點紅而映遍全山的。杜鵑花與亭亭翠竹,與蒼鬆翠柏共同形成了井岡山的性格,它是那樣雄渾博大,又是那樣的恬淡明快,它是那樣的雄鎮萬山,又是那樣的溫文爾雅。當年紅軍戰士也曾在這條山道上駐足休息,也曾在這條山道上看杜鵑花盛開,也曾在這條山道上追殲頑敵,也曾在這條山道上暢想未來。這條山中小道決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紅軍戰士為黨獻身的見證,杜鵑花是被無數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她是永不褪色的花。我走在雨中的山道上,我站在山頂上,這樣遐想著。

如果說,杜鵑花隻是因為她的鮮紅,隻是因為她開放在深山中,那她就不成為名花了。她的鮮紅,她的璀璨,她的奪目是映照著井岡山的鬥爭,是映照著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是波瀾壯闊的曆史給了她的品格,熔就了她火一樣的顏色。

長風振林,她在峭岩上燃燒,微雨濕花,她在風雨中怒放。杜鵑花,井岡山是因為你而博大情深,還是你因為井岡山而變得堅強和深沉。在五月裏,你吐放的不僅僅是含苞的花蕾,而是點燃了當年湘贛邊界的春雷。“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這是1927年毛澤東同誌領導的秋收起義的真實寫照。暴動的口號響徹山穀,革命的怒潮洶湧大地。暴動隊伍向哪裏去,到什麼地方才能生存發展呢,毛澤東同誌審視著一份從小學校借來的地圖,指著湘贛邊界山形較寬的部分,形象地比喻說,這裏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最適合做我們的落腳點,我們要到那裏去作“山大王”。但也有些同誌不同意毛澤東同誌的意見,認為革命了半天,卻革到山上做“山大王”了,這叫什麼革命呢。

帶著這種意見和爭論,毛澤東同誌領導著暴動隊伍到了井岡山腳下的三灣村。在這個隻有五十多戶的小山村裏,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會議確定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也討論確定了對井岡山上“綠林豪傑”袁文才、王佐部隊的方針問題,當時有不少人主張用武力消滅他們,但毛澤東卻不同意,他說:“談何容易,你們太狹隘,度量太小了,三山五嶽的朋友還多著呢,曆史上有哪個朝代能把這三山五嶽的土匪消滅掉的。我們要團結改造他們,把三山五嶽聯合成一個大隊伍,統治階級就拿我們沒有辦法。”何等的偉大,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包容,這就是海納百川最好的注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