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作者:

推進文化建設要立足本地實際、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要善於運用曆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和生態文化資源,加強戰略謀劃、總體策劃,加強品牌培育、市場開發,大力發展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文化產業項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群。要以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及相關產業。要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結合起來,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保護,使文化資源成為可以永續利用的寶貴財富。

——劉雲山在貴州調研時說:

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藝術家的大情懷大思考關注曆史變遷、國家的命運,以及社會發展中人的命運。從曆史回眸當下,從當下思考曆史,在曆史和當下的發展律動中洞察人性,為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民族、偉大的黨傾情吟唱,同時也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引發人們對於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的思索。

——國家一級編劇、解放軍總政話劇團團長孟冰談自己的戲劇寫作。

人生是從自然到追求自由的過程,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避苦求樂乃人生自然,多苦少樂乃人生必然,能苦會樂是人生坦然,以苦為樂是人生超然,奉獻為樂乃人生德然。

——日前獲得“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的著名歌唱家劉斌如此總結自己40年從藝生涯中苦樂相伴的人生感受,以及自己的曆練與提升。

批評家不是創作者的附庸和門客,理論評論工作者要有甘坐冷板凳、胸懷大舞台的定力。盡管理論評論是幕後英雄,但影響著台前的戲劇創作和激情表演。盡管戲劇批評看似枯燥抽象,卻需要立足於廣闊的現實語境和深遠的曆史背景,有著無窮的思辨魅力。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季國平談戲劇批評。

申遺的確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可以讓人們主動去深度挖掘申報項目的曆史、文化價值,有助於在世界上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等。但是,申遺這座獨木橋實在太難走,中央政府應該替地方政府把好關,給出充分的建議。在地方政府準備申報的初步階段,中央政府就應該針對申報項目進行一個可行性分析,避免地方政府走彎路。

——對於各地方大舉投入中遺的現象,對世界遺產領域有相當研究的日本國士館大學建築史教授岡田保良如此說。

有些藝術家在張揚自己個性的同時,可能更多地重視吸收外來文化或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卻忽視了地域文化的保留或思考,再也創作不出原先那樣有感染力的作品了。

——中國書畫報社社長何東說,為了迎合市場,有很多藝術家毅然脫離生養的故土,來到大城市紮堆淘金,這種現象並不利於創作。

一項事業要發展,僅有幾個人的輝煌還遠遠不夠,它需要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層麵、一個群體的人都能在這個專業天地當中有所作為。民族音樂的教育、傳承,是文化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為教師,可以幫助更多未來的人合力去完成民樂的複興發展。

——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談民族音樂的教育。

所有的曆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曆史劇,都應該是當代劇。如果一部曆史題材的戲劇,不能引發觀眾和讀者對當下生活乃至自身命運的聯想與思考,這樣的曆史劇是沒有現實意義的。當然,任何題材的戲劇最終要實現的目的,還是要塑造出典型人物。

——作家莫言說,無論是小說還是戲劇,首要目的是塑造典型人物,這樣的人物是獨特的又是普遍的,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這樣的人物是所有人,也是我們自己。

這兩種文學的形態差異決定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態度,並由此帶來作品文體和語言的明顯差別:網絡文學大都節奏快,更多采用短句,適合分段閱讀,跟報紙上的連載文章類似。而傳統寫作則講究作品的整體性,追求文學的至高境界,淡看文學的功利目的,價值取向上重文化而輕實利。

——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鄧賢談論網絡文學與傳統寫作的區別。

我們總說要去適應市場,但做起來真的很難。如何讓作品更適應現在的市場、效益從哪裏來都是要考慮進去的。要有好的劇目、演員、營銷的團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作品被更多的觀眾所了解。目前就黃梅戲來講,還有很多的曲目觀眾甚至都沒有聽到過,這就是如何普及、宣傳的問題。我們現在會經常跟一些小學、中學合作,有意識地跟年輕觀眾建立交流,觀眾一定是要培養出來的。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談文化事業如何適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