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趙哲
6年前,亞洲開發銀行調研發現,京津以北的河北省的燕山和壩上地區連片的貧困縣有21個,京津以南、京廣鐵路以西的太行山區及以東的黑龍港流域,不連片的貧困縣有11個。這32個貧困縣共計有272.6萬貧困人口。為了描述這一現象,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了“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像這種在首都周邊還存在著大麵積貧困帶、“歐洲的城市”與“非洲的農村”同時出現在半徑100公裏的區域內的現象,在世界上非常罕見。
如果把時間追溯得更早一點,在改革開放之初,河北省的32個環京津貧困帶的縣域經濟與京津二市的遠郊15縣還基本上處於同一發展水平。但是到了2004年,環京津貧困帶32個縣的縣均GDP僅為京津遠郊15縣區的16.3%,而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僅分別為北京市的30.2%、16.0%、1.9%,為天津市的33.1%、18.7%、2.3%,環京津貧困帶與京津相比,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落差已經顯現出來。環京津貧困帶已成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差別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甚至與中國西部地區最貧困的“三西地區”(定西、隴西、西海固)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比“三西”地區還要低。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和關注京津冀區域的發展,正著手建立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新型決策管理體製和機製,旨在盡快推動京津冀實現經濟一體化,使之發揮出帶動中國環渤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顯然不利於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河北科學發展的目標,河北省委七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了構築“環首都經濟圈”戰略,希冀充分發揮環繞京津的獨特區位優勢。並指出,一方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積極為京津搞好服務;一方麵全方位深化與京津的合作,在服務中全麵對接,在服務中接受輻射,在服務中承接京津資金、項目、產業、人才、信息、技術、消費等方麵的轉移,加快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
應該說,建設環首都經濟圈,適逢其時。在區域經濟“抱團”發展的全球趨勢下,國際性大都市的北京不可能隔離周邊區域而獨立存在。城市越大,中心地位越突出,越需要有廣大的腹地來支撐,越需要形成產業功能的梯次融合。作為“先發展起來”的北京,此前的“虹吸”效應正逐步轉化為“溢出”效應,河北要做的就是把“溢出”效應承接過來。
建設環首都經濟圈有利於疏解首都的城市壓力。由於城市功能過度集中,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北京像許多國家的首都一樣,出現了人口膨脹、交通擁擠、資源緊張、房價高漲、發展空間受限、改善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等突出問題。借鑒國際經驗,分散首都功能勢在必行。河北環抱首都,有責任、有義務,也有便利條件為首都疏解壓力。
建設環首都經濟圈有利於打造河北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增長極。從燕郊、涿州等地的經驗看,建設環首都經濟圈,能夠有效承接首都產業轉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級要素的溢出,迅速提升河北省發展水平。同時,隨著環首都經濟圈的成型和發展,還可以將其打造成為整合全球資源的戰略平台,廣泛承接全球產業和技術轉移,建設成為全省最開放的地區,並通過梯度輻射,帶動河北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希望,在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中,京津冀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實現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