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傳統民居“活化”問題的探討(1 / 3)

對傳統民居“活化”問題的探討

特稿

作者:朱良文

摘 要:傳統民居從來就是活的,對它的“活化”也並非始自今日。曆史上傳統民居除了居住及精神功能(家族團聚、祭祀活動等)外,還經常根據戶主的發展需要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功能或轉換他用。在分析了近十多年我國城鎮中傳統民居的“活化”三種不同的方式及其利弊的基礎上,總結出當前傳統村落活化的四種類型,結合元陽阿者科村的實踐進行探索,旨在對傳統民居“活化”問題作出較全麵的回顧與探討。

關鍵詞:傳統民居;活化;城鎮;傳統村落;實踐探索

Abstract:Traditional folk house has always been alive, and its activation also doesn’t start today. In history traditional folk house was continually endowed with new functions or turned into something else according to the owner’s needs of development other than residential function and spiritual function (family gathering, sacrificial rites, etc.). Based on analyzing three different ways of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 Chinese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last ten years, as well 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four types of activation of current traditional village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lorations in Azheke Village of Yuanyang,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fully review and discuss the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

Key words:traditional folk house ; activation ; cities and towns ; traditional village ; practical exploration

中圖分類號: 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11-04(6)

1 傳統民居“活化”問題的提出

1.1 傳統民居從來就是活的

“民居”者民之居所,是活動著的人們居住生活的空間。傳統民居從理論上講,從來就不是“死”的,這是因為,一來從曆史長河來看,人類的居住條件從穴居、巢居、簡易窩棚到各種類型的住居是在不斷發展,而非停滯,這在很多少數民族的創世史詩中都有記載;二來從地域發展來看,各地的民居類型也在不斷演變,而非靜止,如雲南由本土的土掌房、幹欄式竹樓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發展成為合院式民居[1];三來從單棟民居來看,因種種原因而不斷維護、增擴、改造,它在不斷變動,而非僵化。

就傳統民居個體的變化來說,主要來自三種因素:一是家庭發展的需要,如人口的增減及生活的變化;二是房屋主權的變更,這在城鎮中常見,而在過去的農村則多出現在家族內部(如分家或子女繼承);三是外界條件的變化,如周邊環境及相鄰道路、建築的改變。

1.2 傳統民居的功能擴充與轉換是一種常態

曆史上,傳統民居除了居住及精神功能(家族團聚、祭祀活動等)外,常根據戶主的發展需要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功能或轉換他用。在農村,傳統民居兼有飼養牲畜、儲藏穀物、養蠶、曬茶、編織等功能;在城鎮,傳統民居的功能則更為複雜多樣,利用民居開商店(通常是前店後院或下店上宅)、辦作坊、辦私塾學堂、開餐館客棧等是常事,更有深宅大院用作武館、驛站,私家園林用於看戲、遊樂等等,可以說,傳統民居的功能涵蓋了農、工、商、學、兵,包羅了吃、住、行、遊、購、娛,乃至黃(春樓、妓院)、賭(賭場)、毒(煙館)等等,在武漢市周邊的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大餘灣中就有過去的“煙館”、“賭場”等展示。

至於近現代,我國各地對傳統民居功能的轉化利用更是多種多樣:小型博物館、文化館(文化活動);餐館、茶室(餐飲);酒吧、會所(休閑);麻將館、網吧(娛樂);酒店、客棧(旅遊住宿);還有規模不小的演藝場所,如麗江的納西古樂、演藝吧,甚至會議場所等等,筆者就曾於1983年在麗江親見一起在傳統民居院落中召開鎮人民代表大會的實例[2]。

1.3 當前傳統民居“活化”問題的提出及其核心

由此可見,傳統民居從來就是活的,對它的“活化”也並非始自今日。然而如今,在城鎮中傳統民居已被超大規模的現代住宅逼到了絕境,大量的傳統民居被摧毀;農村中傳統村落及其傳統民居的“空心化”日趨嚴重。無論在城鎮或農村,傳統民居似乎即將“死去”,這就是今日再提傳統民居“活化”問題的背景。所謂“活化”具體來說:一是針對個體的已經或即將“死去”的傳統民居,陳舊不好用的如何改,破損不能用的如何修,閑置無人用的如何轉;二是針對成片衰落破敗的傳統民居群落,如何保護其風貌,改變其功能,讓其重生、振興、恢複活力,為當地百姓或更多的人服務,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展現更高的文化及社會價值。“活化”問題的解決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農村與城市的情況不同,小城鎮與大城市的情況不同,偏遠落後地區的農村與先進地區的農村情況更不同,因此解決的辦法不可能一樣,其碰到的諸如土地問題、產權問題、投資問題、智力問題等也各不相同。承載著傳統文化之重要載體的傳統民居的消失和傳承,才是當前“活化”問題的核心。

2 近十多年我國城鎮中傳統民居的“活化”

我國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傳統民居被摧毀。然而從上世紀末人們從麗江、平遙等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的發展中,逐步看到了傳統的價值,在城市開發中逐步重視對傳統民居的借鑒(如蘇州的桐芳巷),在一些城市中也開始了對傳統民居的改造利用(如上海的新天地)。進入21世紀後,在我國逐漸興起了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古鎮的恢複重建、曆史街區的旅遊開發等熱潮,其中既有不少“假古董”敗筆,也有一些傳統“活化”的樣榜,但起碼說明了人們開始對“傳統”感興趣了,盲目摧毀的少了,然而又產生了在“保護”名義下的無知的破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