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我國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2010 年內地與香港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占到內地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總額的七成以上,2012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逾2.6萬億元人民幣,年上升37%,占內地以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總額的九成以上,大量人民幣通過跨境貿易流入香港。截至2012年底,香港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餘額分別為6030億元及1173億元,恒生銀行曾預計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在2015年會超過美元存款,成為香港存款第二大主要貨幣。盡管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增長速度較快,但整體規模仍小,流動性不足。
對除香港企業之外的其他境外企業而言,獲得人民幣貿易信貸以及用富餘的人民幣投資都比較難。再加上香港銀行的人民幣借貸利率較高,造成人民幣融資業務規模較小,有融資意願的企業寧願選擇以港元或者美元借貸而不願意采用人民幣借貸。而境外進口企業由於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轉換成本較高以及獲得人民幣融資比較困難使得我國出口采用人民幣結算開展較為緩慢,這樣我國出口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比率較低。
(六)境外人民幣來源不足
一般說來境外人民幣來源有居民境外消費、貿易交易、金融交易等,金融交易有對境外發行人民幣國債、提供遠期購售彙、發展銀行間借貸市場,還可以進行股票投資等等。當前境外人民幣來源主要有中央銀行貨幣互換的人民幣資金、內地居民境外消費的人民幣(主要集中在港澳、東盟國家和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資金。由於人民幣存在預期升值、跨境套利等人民幣需求量大,境外人民幣處於供遠小於求的局麵,加上人民幣還不是自由兌換貨幣,需要人民幣時不能用其它的貨幣進行兌換,在境外也沒有形成自由的人民幣買賣市場,人民幣自由流通性較差,人民幣的可獲得性得不到滿足,這給境外進口企業用人民幣支付貿易造成困難。這樣勢必造成我國出口貿易采用美元、歐元等流通性較強的外幣,方便了國外進口商支付,從而降低了我國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比率。
三、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的應對策略
基於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的原因和影響,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改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現狀。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並不等於限製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而是在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鼓勵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國家可以采取相關政策支持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如在出口退稅政策上可以將人民幣結算與外彙結算實行差別待遇,在現有外彙結算的出口退稅率下,適度提高人民幣結算的出口退稅率,鼓勵出口商采用人民幣進行進出口貿易結算的積極性;在出口信貸方麵將出口信貸的貼現率與出口結算的貨幣幣種聯係起來,對采用外幣出口結算和采用人民幣出口結算兩種不同做法實施不同的貼息率,對采用人民幣結算的出口信貸予以較高的貼息,對出口信貸采用外彙結算的實施較低的貼息,這樣選擇人民幣作為出口結算貨幣的出口商可以享受更多的政府貼息,從而刺激出口商采用人民幣出口結算,提高人民幣出口結算的積極性,最終改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失衡現狀。
第二,優化出口商品貿易結構,提高出口企業的定價權。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人民幣跨境結算失衡的重要因素,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技術含量和差異性程度,增加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優化升級外貿結構,促進市場多元化等措施優化出口商品貿易結構,提高本國出口企業的議價權。如在規模和低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上,可以提高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進一步完善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和促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的措施,從而獲得更大範圍的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場議價權。
第三,完善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2005年彙改以後,人民幣彙率的形成機製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但長期以來人民幣彙率呈現單邊升值預期。人民幣升值預期之所以揮之不去,主要是因為彙率機製僵化和外彙儲備持續大幅增加,無風險的單邊投機行為,又造成了預期的自我實現。因此可以加大彙率彈性,形成彙率雙邊深度波動,增加單邊套利的機會成本,可一定程度上弱化升值預期。
第四,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提高人民幣境外流動性。人民幣離岸市場就是人民幣登陸境外市場的灘頭堡,如果缺少這樣的市場,人民幣便不能在境外真正發揮作用。我國目前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在資本項下人民幣沒有完全可兌換的情況下開展的,境外通過進出口貿易獲得的人民幣不能夠進入到國內的資本市場。基於此,要想發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就必須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隻有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才能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幣可以在境外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上進行交易,才能解決流出境外的人民幣的交易和流通問題,使擁有人民幣的境外企業可以融出人民幣,需要人民幣的境外企業可以融入人民幣,持有人民幣的企業可以獲得相應收益,可以在這個離岸市場上進行交易、融通資金,獲得收益,最終提高人民幣境外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