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後世界經貿格局的深度調整與變化
專稿
作者:楊廣貢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貿易、投資、多雙邊機製、科技與生產方式等領域的影響是持久和複雜的。5年來,世界經貿格局發生的深度調整與變化,值得我們關注或研究。
一、各大經濟體實力對比發生變化
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從危機前3.3%下降到危機後的2.3%,其中2009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危機並沒有大幅改變各主要經濟體的實力對比。2003-2007年世界前七大經濟體的GDP排名順序沒有發生變化,依次為歐盟、美國、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巴西。然而,歐、美、日占比下降,中、印、俄、巴占比上升。危機後,上述趨勢有所加快。2012年,印度首度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四,各主要經濟體GDP占比分別為:歐19.4%、美18.9%、中15%、印5.7%、日5.6%、俄3%、巴2.9%。
美歐日依然是國際經濟舞台最主要的角色。人均GDP方麵,2012年俄、巴、中、印人均分別隻有美國的28%、25%、12%、3%,日本的29%、26%、13%、3%,歐盟的42%、38%、19%、5%。金融方麵,發達國家擁有全球80%的金融資產,紐約、倫敦、東京仍然是國際金融中心,占據貨幣、資本等各類金融市場的多數交易份額,美元在國際結算和外彙儲備上的霸主地位無可匹敵。科技創新方麵,美歐仍然是主要引領者,2012年僅美國PCT專利數量就占全球27%。全球經濟治理方麵,發達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世貿組織(WTO)、二十國集團(G20)等平台上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以IMF為例,美國還握有“一票否決權”。
經濟格局“南升北降”、“東升西降”的趨勢繼續發展,但“南與北”、“東與西”增速差距在收窄。2003-2008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速比發達經濟體高出約5個百分點,危機後這個數字減至約4個百分點。2012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為50%。2003-2008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速比七國集團(G7)快了7%,危機後這個數字減至5%。2012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升至26%。
二、國際貿易格局加速演變
危機後,國際貿易增速放緩。2009-2012年貨物和服務出口額年均增長率比2004-2008年分別下降了1.6%和6.8%,2012年貨物和服務出口額分別為18.3萬億美元和4.4萬億美元,與2011年基本持平。貨物出口增速與經濟增速之差從2004-2008年的5.3%擴大到2009-2012年6.1%,然而,服務出口增速卻越來越趨近於經濟增速,兩者差距從4.4個百分點縮減到0.1個百分點。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從貿易份額看,貨物出口份額從2002年的32%提高到2012年的44%,進口份額從29%提高到41%,與危機後經濟格局變化不同,貨物貿易“南升北降”的勢頭加速發展。中國出口份額增速下降而進口份額增速提高,俄羅斯、印度、巴西的進出口份額增勢均出現減緩,這說明以東南亞為代表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是推動貨物貿易“南升北降”加速發展的主導力量。服務貿易也呈現類似情形,但截至目前,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份額也隻占三成。從貿易流動結構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市場對各主要經濟體出口的重要性普遍提高,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大大提速。從分類商品看,新興經濟體對多數商品的需求不斷攀升,原油消費份額從三分之一增長到危機後的二分之一,製造業全球化是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新興國家基礎設施投入加大、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據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統計,2009年全球90%貨物貿易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主義的影響。非關稅壁壘取代關稅壁壘成為各國貿易保護政策的主要工具。發達國家實行嚴格的技術認證、衛生質量檢驗等,對國際貿易造成了較大負麵衝擊,推動“碳關稅”、“碳認證”,意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此外,對高新技術出口管製又遲遲不肯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