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崛起
知識分子打造的城市
賀利思(leohollis,1972-),生於倫敦,作家、曆史學家。熱衷於研究倫敦曆史,著有:historic london walks(2005)和the stones of london:a history in twelve buildings(2011)。
倫敦大火之後出現的,與其說是一個嶄新的城市,不如說是一場觀念的革命。
幾乎沒有人懷疑,倫敦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英國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禮讓世人再次看到這個皇家貴族的舞台依舊很漂亮。倫敦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創意產業中心。可是誰能想到,這座城市曾經遭遇過滅頂之災。
那是1666年9月2日,一場大火幾乎將倫敦夷為平地。[1]然而在不到60年時間裏,倫敦再度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為後來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帝都打下雄厚的基礎。短短幾十年間發生了什麼?倫敦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呢?
17世紀下半葉,鳳凰涅槃前的倫敦已經走到瓦解邊緣。當時倫敦的人口不斷增加,但城區建設缺乏規劃,整個城市混亂不堪。那一時期,英國政局也相當不穩定,內戰接連不斷,1642年至1648年內戰的中心就在首都,倫敦成了叛亂的溫床。
在很多中國學者的敘述中,英國是一個很傳統、很保守的國家,自由與民主推進緩慢,過程平穩無風險,不像法國大革命那麼騷動。
可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知道英國的光榮革命,卻忽略了克倫威爾[2]專政時期。當年克倫威爾率領所謂議會派的政治家,將國王推上斷頭台,然後掌權五年。後來王室複辟,但市民很不滿意新國王,於是迎來了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3],由這位入侵者掌管朝政。
經曆瘟疫、內亂和大火的摧殘後,倫敦的重建主要靠什麼人呢?在《倫敦的崛起:知識分子打造的城市》這本書裏,賀利思提到了五個中心人物:雷恩爵士[4]、伊夫林[5]、胡克[6]、洛克[7]、巴蓬[8]。這五個人家庭背景不同,但青少年時期都經曆過英國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他們思考了一些非常基礎的問題,比如什麼叫知識、什麼叫科學、一個國家的秩序該如何建立。他們推崇新哲學,認為所有知識都應以眼見的事實為基礎,然後歸納起來,逐步建立一個穩固的知識大廈。這原本屬於學問範疇,但他們一旦掌握了機會,就開始將概念上的革命付諸現實世界的建設。
對這群人來說,倫敦大火就像天賜良機,把整個城市夷平了,使他們有機會重建心中的理想首都。在倫敦重建過程中,雷恩爵士是個重要人物。他原先是位對什麼都很好奇的學者,也是英國皇家學會[9]的創始人之一。這個學會一開始更像是個表演機構,一群知識分子表演如何做科學實驗,把科學新知介紹給普通大眾。在倫敦重建過程中,這群人大展拳腳,雷恩爵士變成建築師。設計聖保羅大教堂時,他將尺寸縮小,並加上圓頂,象征未來的宗教不再以權威壓人,而是以理性服人。
物理學家胡克扮演的角色也很特別,他從科學家變成城市勘察員。按照這群知識分子的想法,倫敦的重建需要非常科學地勘察每一寸土地,而勘察工作正是將新哲學應用於真實世界的理想範例。胡克把實驗的方法和城市的希望結合在街道設計上。天冷的時候,他會埋怨霧氣讓他無法觀測星球。
除了胡克,令人意外的還有哲學家洛克。洛克當年寫過很多政論文章,包括著名的《政府論》。他說,如果權力並非上天賦予的禮物,那麼誰有權統治呢?他認為商業社會需要由多數人同意組成的政府來保護擁有的財富,可是政府的權力是人民給予的,政府不能逾越這個底線,否則人民有權把它換掉。
洛克的意見成為英國光榮革命的思想背景,各方議員都很重視。洛克認為,有必要提醒新上任的國王:之前那些國王為什麼有的上了斷頭台,有的被罷免,有的被放逐?不是因為過去的老規矩不行了,而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守老規矩。老規矩規定,統治者的權力有其限製範圍,不可逾越界限。這種要跟國王簽訂憲章的想法確立了英國民主政治的走向。
洛克不隻是各方人士的政治哲學顧問,還致力於提倡他認為最合理的貨幣政策。為此他寫了一係列宣傳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支持英格蘭以白銀鑄造錢幣論》,認為貨幣應該用白銀本位來保證其價值。當英國政府決定重鑄銀幣時,參與這項工作的人是誰呢?牛頓。牛頓被任命為英國皇家鑄幣廠的總管,他運用自己的數學天分使會計事務變得簡單有序。鑄幣廠每天淩晨4點開工至半夜,由300名工人、40匹馬轉動鑄幣機器,將全國的白銀熔化,四周有武裝部隊衛戍,不讓群眾靠近。
在倫敦重建過程中,還有一個我們並不熟悉的人物——商人巴蓬。他從倫敦大火中看到商機,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他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大家都學荷蘭人注重商業貿易,各種意識形態的衝突就會變得溫和、淡化。這種自由主義思想至今仍有很多人信服,而它源於300多年前那場毀滅性的大火。倫敦大火之後出現的,與其說是一個嶄新的城市,不如說是一場觀念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