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損蘆衣

成語新銳·封麵故事

作者:張明

閔子騫(前536一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後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閔子騫孝行的故事。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失去了慈母之愛,子騫的童年生活很孤苦。父親閔公後來給他找了個後母,生活才算有了改變。剛開始時,繼母待閔損還好,可不久,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從此情形就逐漸改變了。她隻慈愛自己所生的骨肉,對閔子騫開始冷落了起來,處處看他不順眼。父親在家時還好些,等父親出門兒做生意離開家,她對待三個孩子就有區別了,對兩個親生的兒子關懷備至,對子騫卻很不好。到了冬天,大雪紛飛,後母給自己兩個親生的兒子穿上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孩子穿得暖暖的,天再冷小臉也是紅撲的。可對子騫就不一樣了,後母給他做的棉衣裏麵不是棉花,用的是蘆花。蘆花就是蘆葦所開的花,根本不保暖。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被凍得渾身發抖、嘴唇發紫。即使這樣,子騫從來沒有一句抱怨。

一天,子騫的父親要外出去辦事,子騫駕好車,父子二人就上路了。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子騫身穿蘆葦花做的衣服,哪能抵擋住這般寒冷!他的雙手被凍僵了,嘴唇凍裂了。一陣寒風吹來,子騫顫抖著身子使勁抓住轡鞍,由於手凍得僵硬,哪裏抓得住,馬車失去控製,劇烈地顛簸起來。坐在後麵的父親被晃得險些跌倒,氣得大聲嗬斥起來:“這麼大了,怎麼連馬車都駕不好……”話沒說完,馬車又劇烈地晃動了起來。“停下!”說著話,父親跳下車,舉起鞭子朝子騫抽去,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正要斥罵時,父親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再一看子騫的衣襟,不禁一愣,緊接著臉色大變。原來,他細看子騫的棉衣,裏麵全是一絲絲的蘆葦絮!這樣寒冷的天氣,人怎麼受得了啊,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呢?父親頓時火冒三丈,他萬萬沒想到,平時能說會道的妻子竟然這樣虐待子騫。

回到家後,父親當即決定把後母趕出家門。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含淚抱著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了,家裏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涼了!求你了,不要讓母親走啊!”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後,悔恨知錯,從此也把子騫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樣,從此全家和睦,溫暖如初。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有詩讚日: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子騫的孝敬、純潔、淳厚、善良既感動了父親,又感動了後母。在當時,如果子騫的父親一怒之下把後母趕走,這個家庭也許就從此天倫不再,妻離子散。正是有這樣一位孝子,才使這個家庭變得幸福溫馨。這個力量隻在我們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純潔之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流傳千古,後代的人都不約而同讚美閔子騫的孝心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