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順水推舟 趁火打劫(2 / 2)

“谘詢服務亭”的開設不僅沒有把顧客“逐走”,反而引來了更多的顧客。一些想購買奇特、貴重商品的顧客因為不知該到何處去買,所以專程進入梅瑞公司向“服務亭”詢問。當然,公司內琳琅滿目的商品是不會讓他們空手離去的。

自“谘詢服務亭”開設以後,梅瑞公司與同行們的關係大為好轉。競爭對手們對梅瑞公司的友好之舉都表示敬意。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對手們在友好對待梅瑞公司的同時,還主動上門與梅瑞公司交換“情報”,梅瑞公司因此而鴻圖大展。

1973年3月,紮伊爾發生了叛亂。這件事,對於遠隔重洋的日本企業,似乎沒有多少意義,但日本三菱公司的決策人員卻沒有放過這一信息。他們經過分析認為,與紮伊爾相鄰的讚比亞是世界重要的銅礦生產基地,有可能受到叛亂的影響,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於是,三菱公司的決策人員便命令情報人員密切注視叛軍的動向。不久,叛軍向讚比亞移動。公司總部接到這一情報後經過分析,預見到叛軍將切斷交通,由此必將影響到讚比亞銅礦的輸出,從而影響世界市場上銅的價格。

三菱公司經過推斷,果斷地作出決策,大量收購市場上的銅。而當時,叛軍尚未切斷交通,市場上銅的價格沒有太大的波動。三菱公司趁機低價購進了大量的銅,待機賣出。

果然,後來紮伊爾叛軍切斷了讚比亞的交通,每噸銅價上漲了60多英鎊,三菱公司將先前購進的銅賣出,賺了一大筆錢。

三菱公司乘紮伊爾發生叛亂之機,劫了一筆橫財。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公司決策人員多謀善斷,從信息情報中尋找“火”源,並進行推斷,從而將一般人所不曾留意的信息變成了財富。

在企業管理中,老板運用“趁火打劫”的計策,以發展自己,削弱對方。

在西方世界,一旦某個企業瀕臨破產,其他財團、企業往往會蜂擁而至,以各種手段,千方百計搶奪它的有用設備和技術人員。因為在這個時候“趁火打劫”,最為有利。

過去,我們曾經以傳統的道德觀念,鄙夷這種乘人之危“劫”人財物的作法,似乎隻有見人有難,援手相助、慷慨解囊的行為才值得稱道。

其實,這種觀念未免過於陳舊愚腐,任何謀略計策都是超越政治界限和道德標準的,因此“趁火打劫”的計策,在西方資本企業可以使用,作為最早總結這一策術的中國人的後代也可以使用。

1983年,中國新成立的香港B公司獲悉,智利一企業銅礦倒閉,為了償還債務,礦主決定將新購進的1 500輛進口新汽車折價拍賣。如果按照以往的愚腐觀念,我們要麼勒緊自己的褲腰帶,省出有限的外彙,“支援世界革命”;要麼平價收買,公平交易;無論如何,都不會“趁火打劫”的。

可是,為了增加中國經濟建設所急需的運輸能力,節省國家外彙開支,B公司董事長當機立斷,派人搶先一步,與智利銅礦主談判。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終於以原價38%的低價,買回這批新車,為國家節省外彙2500萬美元。

在對手陷於困境、喪失了討價還價的主動權而在談判桌上處於被動地位之時,他們往往不惜血本,力圖使自己盡快擺脫困境。這便是獲取勝利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