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因利而動 合利而行(2 / 2)

古人雲:“誘人之方,惟名與利。”恪守古訓“君子不言利”的人是發不了財的,對於企業則更是如此。孫子強調的“利”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國家利益的意識。他說,“兵以詐立,以利動”,“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用兵者,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等等。這些話都表明了同一個意思:用兵打仗時,有利於我時便與之交鋒,不利於我時就不交鋒。在《孫子·作戰篇》中說的“日費千金,舉十萬師”,“兵貴勝,不貴久”,講的就是利害關係與得失問題。

《孫子》中講的利害得失,將其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就是經濟效益問題,是投入與產出比的問題。

利益是一切經濟行為的最高準則,亦是管理企業、衡量企業經營戰略、評價執行計劃成敗的標準。被譽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不僅注重企業的短期經營策略,而且思考企業與國家、人生、正義等廣泛的社會內容的關係。他不以純粹贏利為目的,而以消除人類貧困,建立人間和平幸福為己任,“為社會創造無盡的財富”是他的名言,目前這種思想已進人許多中國家企業的心靈。韓國三星集團也奉行“事業報國”的原則,其創始人李秉喆始終堅持所有經營行為必須對國家有利的出發點,決不追求單純的商業利潤,強國富民是最終的經營目標。李秉喆也有一句名言:“做對社會有利的事就叫事業。”那些貪圖一己之私利而不惜挖社會主義牆腳的所謂“企業”們應當警醒。《荀子·榮辱篇》中說:“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務。通者常製人,窮者常製於人,是榮辱之大分也。”它也強調要“先義後利”。

產品是為用戶生產的,滿足市場需要與企業獲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非見利不起兵”,對企業自身、對消費者而言,都是如此。消費者如果看到產品的式樣新穎、價廉物美,自然心動。作為企業,這時便須“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要明確一點,隻有自己產品對市場消費有利,才能最終使企業獲得利益。如果出售劣質產品,或者漫天要價,或者服務態度粗魯、方法單一,消費者就不會買你的產品,你的“利”又從何而得呢?

“因利而動”,見利不失固然好,但也要把握分寸。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對“利”的爭奪。但是,有時還是看看競爭對手是誰?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獲利原則是不完全一樣的。就國內說,有的企業在競爭中盡管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不與兄弟企業“搶地盤”,而是利用自己技術的優勢,把力量用在開發新產品上。企業之間當然需要競爭,但也需要協作,企業得利有時也要顧及其他企業的利益;你不顧及其他企業的利益,或許某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沒有了朋友,有的都是些“見利眼紅”奮勇相奪的敵人,企業的競爭行業環境就會變得惡化起來。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企業老板必須充分考慮到企業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對行業競爭環境作一全麵而客觀的分析,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合於利而行,不合於利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