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趁火打劫》: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在兵戰中可如此,在商戰中亦然。
在競爭激烈和危機頻繁的日本社會,本田公司總是能逢凶化吉,這是不是全靠運氣?一位著名的經濟管理學企業曾這樣問本田宗一郎。本田告訴他:“我們的運氣就是本田式的危機管理。”
使本田公司首先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功,從而揚名天下的,還是本田摩托車。在汽車工業界,本田技研工業公司在日本國內排名老三,在世界上,距“通用”、“福特”、“奔馳”等“巨無霸”更遠。但在摩托車工業界,本田技研工業公司不僅在國內是龍頭老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1991年,本田技研工業公司的摩托車產量為134餘萬輛,出口51.8萬輛,印有“HONDA”標誌的摩托車飛馳在世界各地。
70年代初,正當本田牌摩托車在美國市場上暢銷走紅時,總經理本田宗一郎卻突然提出了“東南亞經營戰略”,倡議開發東南亞市場。
此時摩托車激烈角逐的戰場是歐美市場,東南亞則因經濟剛剛起步,生活水平較低,摩托車還是人們敬而遠之的高檔消費品。公司總部的大部分人對本田宗一郎的倡議迷惑不解。
本田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拿出一份詳盡的調查報告向人們解釋:“美國經濟即將進人新一輪衰退,摩托車市場的低潮也開始來臨,假如隻盯住美國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我們便會損失慘重。而東南亞經濟已經開始起飛,按一般計算,人均年產值2000美元,摩托車市場就能形成。隻有未雨綢繆,才能處亂不驚。”
一年半以後,美國經濟果然急轉直下,消費市場首當其衝,許多企業的大量產品滯銷,庫存劇增,幾十萬輛本田摩托車也壓在庫裏。然而天賜良機,與此同時,東南亞市場上摩托車卻開始走俏。本田立即根據當地的條件對庫存產品進行改裝後銷往東南亞。
由於已提前一年實行旨在創品牌、提高知名度的經營戰略,所以產品投入市場後如魚得水。這一年,和許多虧損企業相比,本田公司非但未損失分毫,而且創出了銷售額的最高記錄。
總結這一經驗,本田公司從此形成了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經營策略。每當一種產品或一個市場達到高潮,他們就開始著手研究開發新一代產品和開拓新市場,從而使本田公司在危機來臨時總有新的出路。
擇人任用,不求全責備,承認人都各有所長,據所長而用,使不同的人才在不同工作崗位上各得其所,各盡其才。不但戰爭上要如此,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老板亦應熟於此道。一個具有高度抽象和空間概念的人,應到工程研究發展部門去工作;一個善於待人接物、樂觀、自信的人,最好去搞銷售;某人表達能力低,但數學能力強,讓他去搞財務,將會比較勝任;某人進取心極強、不甘寂寞,就讓他去啃“骨頭”設法打開企業新局麵。
對話七:孫子擇人任勢與老板知人善任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趨諸侯者以利。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