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商場是謀劃出來的(2 / 2)

在商業競爭中,應該先算、多算,即是說作決策一定要事先周密思考、深謀遠慮,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無論其好壞都要考慮到,並要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之策。注意得算要多,即自己控製的得勝條件較多,以我之優勢對敵之劣勢,方保穩操勝券。一個善於決策的人,並不是對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決策。事情都完全搞清楚了才去“決策”,是不配稱作決策的,因為這樣的“決策”誰都能做。應該明白,條件完全具備之際,往往是最佳機會消失之時;一味追求“完善”,就會坐失良機。有了60%以上的把握就應當敢於決策,應該有信心去付諸行動。

洛陽拖拉機廠原來生產“東方紅54”拖拉機,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情況下,這種拖拉機的銷路銳減,是否轉產以扭轉被動局麵?這個問題便擺到該廠決策者的麵前。對此,廠內人士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仍生產老產品,認為它將來還會有銷路;有人則主張生產12匹馬力的手扶拖拉機;還有人主張生產14匹馬力的小四輪拖拉機,認為這種拖拉機既能用於耕作,又能用於跑運輸。反對者則認為,後兩種產品在北方地區已有幾企業生產,不能再上。該廠老板經過權衡認為,生產後兩種產品還是有60%以上的把握,於是毅然決定投入生產。半年過後,由於新產品銷路極好,該廠迅速扭轉被動局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迅猛,一些地區先後掀起過許多經濟“熱”潮,真是一浪高過一浪,諸如“兔毛熱”、“羊皮熱”、“葡萄熱”,不一而足,有的大獲其利,有的則虧損嚴重。問題產生的關鍵就在於:老板對行業競爭的幾個要素分析不夠,草率行事,往往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凡事一窩蜂。因此,作為決策者,一定要多“算計”,切實分析行業競爭環境,以使準確地預測產品未來的走向。當某種產品走俏時,買方可能會給你一個好價錢,引誘你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當你這樣做以後,買方往往會改弦易轍,拚命壓低該產品的價格。如有一個時期,我國出口的中草藥在國外頗受歡迎,於是有的地方盲目采摘中草藥,使其產量劇增,導致在中草藥的對外出口中,國內同行競相降價,其結果不僅減少了中草藥總的外彙收入,而且嚴重破壞了寶貴的中草藥資源,也影響了中草藥的聲譽。相反,我國進口某種化工產品時,外商自以為奇貨可居,待價而沽,想猛敲一筆,但我國轉而自己生產該產品,這樣外商也隻好低價拋出。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謀”,其內容是廣泛而深刻的,誰想在競爭中取勝,誰就應當多謀而善斷,要算得多,算得早,算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