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巴拿馬運河是美國控製的一條連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內河航線,來往的客貨船通過運河可以少跑幾千海裏的路程,減少幾個星期的時間。美國每年要從這條運河上賺一大筆錢,而且這條運河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前巴拿馬總統諾列加就是因為不聽美國指揮,表示要按時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而得罪了美國,被美國“憲兵”抓到美國受審判刑的。
可巴拿馬運河最早卻並非是由美國開鑿的。19世紀末,有一企業法國公司和哥倫比亞簽訂了一項合同,打算在哥倫比亞的巴拿馬省內開鑿一條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運河。
主持這項工程的總工程師就是因開鑿蘇伊士運河而聞名世界的法國人瑞斯布。憑著過去的成功經驗,他認為完成這項任務不在話下。但工程一開工就遇到了麻煩。原來,巴拿馬運河的環境和蘇伊士運河有很大的不同,工程進度相當緩慢,隨著時間的拖延,工程耗費越來越大,公司的資金也開始短缺,公司陷入了困境。
美國總統羅斯福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十分高興。決定購買運河公司,由美國開鑿巴拿馬運河。因為,美國對開鑿這條運河也早有打算,隻因法國下手太早,搶先與哥倫比亞簽訂了合同,使美國被動一步,懊悔不已。這下機會終於來了。
法國也知道美國早有此意,就先下手搶到了這塊肥肉。可是法國運河公司目前又麵臨困境無法經營,不得已,法國公司代理人布裏略訪問了美國,提出要出賣運河公司,開價是1億美元。法國認為,美國一定會很高興地買下。
盡管美國早就對運河公司垂涎三尺,得悉法國公司要出售更是欣喜若狂。但表麵上顯得並不怎麼熱情。羅斯福故作姿態,指使美國海峽運河委員會提出一個調查報告,以證明在尼加拉瓜開運河省錢。在報告上煞有其事地稱:在尼加拉瓜開運河的全部費用不到2億美元。雖然在巴拿馬開運河直接費用隻有1億多,但並不合算,因為需要另外付出一筆收購法國公司的費用。這樣加起來,開鑿巴拿馬運河全部費用就將達到2.5億多美元。這個報告自然要讓法國公司代理人布裏略先生“過目”。
布裏略一看報告嚇了一跳。心想,如果美國不在巴拿馬開運河,法國不是一分錢也收不回來了嗎?於是他馬上遊說,聲稱法國願意降價出售運河公司,隻要4000萬就行了。羅斯福一聽,立即指示用4000萬買下了運河公司。僅此一項美國就少花了6000萬美元。法國人還以為挺幸運,總算收回了4000萬。殊不料卻上了羅斯福的當。
買下法國運河公司後,羅斯福又對哥倫比亞政府故伎重演。他指使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如果美國能在適當的時機內和哥倫比亞政府達成協議,美國將考慮開鑿巴拿馬運河,不然的話,美國還將選擇開鑿尼加拉瓜運河。
這麼一來,該輪到哥倫比亞政府坐不住了,馬上指使駐美國大使找到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協商,簽訂了一項美國條約,同意以1000萬美元的代價長期租給美國一條兩岸各寬3英裏的運河區,美國每年另外付給哥倫比亞10萬美元。
這個協議給美國帶來的遠非區區幾千萬的利益,羅斯福不愧是老謀深算,他欲擒故縱,形退實進,用詭詐的方法獲得了巴拿馬運河的開發經營權,既網開一麵叫法國人、哥倫比亞人有“甜頭”可吃,又趁火打劫,撈取了最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