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人莫知我 我必知人(3 / 3)

一位日本人隻身來到世界上最先生產啤酒的國家丹麥,他想獲取有關啤酒製造的信息。當時丹麥的啤酒廠是嚴格保密的,不許外人進去,他在工廠門外轉了好幾天也無法進去。後來他發現啤酒廠老板每天乘坐一輛黑色轎車進出大門,於是日本人見景生智,想出了主意。

一天,這位日本人在啤酒廠大門外不遠處作好了“伏擊”,當老板的黑色轎車駛來時,日本人裝成橫穿馬路突然跌倒的樣子,故意將自己的一條腿伸到車輪下,結果腿被壓斷了。

日本人被送進醫院搶救,啤酒廠老板十分抱歉地說:“很對不起,你客居異鄉,今後打算怎麼辦?”他說:“沒關係,等我的傷完全好了以後,你就讓我看大門好了。”就這樣,他在那企業啤酒廠看了三年大門,把整套釀酒工藝記熟後就不辭而別,回到日本,開了一家很大的啤酒廠。

在商戰中,如果把企業實力比做杠杆,那麼商機則是這根杠杆的支點。實力占優勢的企業缺乏商機,縱有優勢也無用武之地。實力不如別人的企業如果能夠抓住商機,則可以以小製大、以弱勝強。因此,在商戰中要“見可而進”,重要的是能夠抓住商機。

所謂“見可而進”,反過來就是說無機勿行。時機未到之前,須有極大的耐心尋找、等待,一旦時機成熟,或是有了時機,則應聞風而動,動如脫兔,果斷決策,萬不可猶豫觀望,坐失良機。

1982年,美國政府取消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專利權,允許私人隨便購買電話機。在此之前,美國政府規定,電話機隻能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向用戶租而不能向用戶售,私人購買電話機是違法行為。舊規定的取消,使美國8000萬個企業和其他公私機構,一下子成為電話機的潛在買主。

香港廠商發現這一巨大的市場,聞風而動,立即將原來生產電子表和收音機的工廠轉產電話。幾乎一夜之間,香港成為一個生產電話機的“電話之港”。大量香港產的電話機撲向美國市場,出師大捷,1983年一季度,香港無線電話機出口多達1.85億港元,比1982年同期劇增了近19倍之多。與香港廠商同時發現美國市場的企業何止千萬,但他們行動較慢,被香港企業捷足先登,沒有爭到這塊市場。

同樣,總部設在香港的光大實業公司的董事長王光英是一位著名的企業,他憑著善於捕捉時機的頭腦,曾經利用一條信息賺了2500萬美元。

有一天,王光英從手中的資料裏發現了這樣一條信息:有一批二手汽車出售。信息很模糊,連所售汽車的型號、數量、價格、產地都沒有說清。王光英很想完整地了解這條信息,就派公司業務人員立即進行信息跟蹤。幾天之後,他收到了關於這條信息的最新報告,南美的智利有一企業銅礦新近倒閉清盤,在倒閉前,該銅礦訂購了美國“道奇”牌、德國“奔馳”牌等各種類型的大噸位載重汽車與翻鬥運輸車共計1500輛,全部是清一色的新車。如今為償還債務,礦主決定把這批車折價出售。

這條信息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王光英麵臨的競爭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全世界不知有多少老板也得到了這條信息,又不知有多少老板摩拳擦掌地準備一搏。

確認消息後,光大實業公司當即發起一場“閃電戰”,快速組建一支由業務員和技術人員構成的采購小組,並把最後決策拍板的大權交給采購小組。采購小組受命,火速乘飛機奔赴南美智利,對1500輛汽車一輛一輛地現場驗貨。又經過一番價格磋商,終於造成協議:銅礦礦主以買價的38%的低價將1500輛汽車全部賣給中國光大實業公司。按價格差額估算,光大實業公司淨賺了2500萬美元。

試想,如果沒有光大實業公司果斷大膽的決策,沒有時不我待的精神,沒有風雨兼程的速度,又怎會有先聲奪人的成績,又怎能有財源滾滾的利潤呢?

一個及時的有價值的情報,有時足以使一個瀕於倒閉的企業複蘇;相反,失去一個有價值的情報,可能就是某企業悲劇的開始。時間是情報價值的真正點術師,早一分鍾獲取此情報,此情報比黃金昂貴;晚一分鍾得到此情報,此情報將賤如糞土。所以獲取情報必須不擇手段。

在商業競爭中,不僅僅是勇氣、實力,也是智力的較量,“兩勇相遇,智者勝”。

在商戰過程中,成功者必須有“見端知末”的預見性眼光。有了這種眼光才會有準確的投資和準確的策略,有了準確的策略才會有經營的成功及豐厚的盈利。“預見生財”對於老板來說是一條很重要的成功原則。把握這一原則的關鍵在於能夠見微知著,知道眼前發生的現象會引起日後什麼樣的結果,也就是說,眼前的社會變化對今後的市場需求有什麼連鎖反應,在此基礎上預見、捕捉未來的市場需求,並根據這種需求投下巨資,提前生產出市場肯定需要的產品,這樣,市場需求此貨的時機到來時,就可以大獲收益。

對話四:孫子料敵取人與老板戰略規劃

兵非多益,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

兵貴勝,不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