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
戰役簡述
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
戰前形勢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經濟貿易以示警告,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國家沒有石油都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此時日本的石油儲備隻夠維持半年的時間,擺在日本前麵的隻有兩條路:從中國撤兵,停止對外擴張,外交上向美國靠攏;或是實行強硬手段,南下奪取戰略資源,繼續加強對外侵略。此時的南太平洋地區到處都是美國和英國的殖民地和附庸國,所以進軍南洋就等於直接向美英兩國宣戰。
太平洋上的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是主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諸島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都在2000海裏到3000海裏之間,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轉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製空製海權就意味著徹底打通了南下的道路,所以必須先摧毀珍珠港。
日本政府決定以武力奪取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美國的凍結政策的回答。形勢很清晰,加入他們開始行動,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這是日本方麵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最重要戰略步驟之一,這個行動被稱為“Z作戰計劃”。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策劃偷襲珍珠港的具體方案。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並且向天皇和內閣作了彙報之後,他被批準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很多人強烈反對這樣一個危險的行動。但是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就此引退。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禦前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準。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禦前會議上,全麵出擊太平洋的決定被批準。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隻有在美國同意日本的所有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暫時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主力,所謂暫時,是因為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隻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
1941年1月,日本開始為襲擊珍珠港在製定作戰計劃,在經過了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其實早在1940年的一次春季演習中,當山本看到航空兵在訓練出色表現時,便對他的參謀長說:“訓練很成功,我想進攻夏威夷是可能的。”從這時候起,山本就著手設想珍珠港之戰了。他以東鄉平八郎的一舉成功的戰略思想為基礎,認為要與實力雄厚的美、英開戰而操勝券,必須突然襲擊,先發製人,開戰之初就使對方崩潰。偷襲珍珠港的大膽設想的出籠,正是山本戰略思想的必然產物。
日本計劃的第一步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所有談判。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在各個層麵進行磋商,包括美國對日本將在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態度。襲擊前,日本駐美國大使收到一封來自於日本外交部的電報,並受命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1941年12月7日下午一時)將它遞交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未能及時解碼並打印這封很長的國書。最後這封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失誤導致美國對於這次襲擊更加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之一。山本上將本人似乎同意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