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千秋功過話隋煬
須臾,眾人散盡。蕭皇後跌跌撞撞地走了進來,放聲痛哭。
司馬德戡等人管殺不管埋,倉促之間也搞不到棺材,蕭皇後隻得與宮女“撤漆床板為小棺”,將隋煬帝與趙王楊杲的屍身停放於西院流珠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裕帝國的皇帝,死後居然連普通百姓那樣的棺材都沒有,真是可悲可歎可憐可笑!
這正是:文質彬彬,威風凜凜。隻道是並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眼看著,如畫江山都喪盡,好頭顱也與那詩歌肝膽分。隻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幾行煙柳掩孤墳。這才是,運河悠悠連今古,載舟覆舟俱凡人。
後來,東都的越王楊侗在收到隋煬帝被弑的消息後,悲不自勝地對大臣們說:“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後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稟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貺畢集,靈瑞鹹臻,作樂製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鹹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曆試,統臨南服,自居皇極,順茲望幸。所以往歲省方,展禮肆覲,停鑾駐蹕,按駕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
即便是敵人,對於隋煬帝早年的政績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魏征在《隋書》中對隋煬帝評價道:“煬帝爰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李淵雖然給了楊廣一個特別不好聽的諡號——煬(好內遠禮曰煬),但他的兒子李世民在貞觀五年,將隋煬帝以帝禮改葬於揚州。
《劍橋中國隋唐史》則說:“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製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隻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在已發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鐵證則是墓誌,銘文清楚寫著“隋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至此,隋煬帝之墓終於大白於天下。這座墓葬占地麵積隻有二三十平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
千古一帝,落到了這般寒酸的下場,曆史之吊詭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