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各地的海爾已真正的成了一家人,從上到下海爾人的心已結到了一起。2001年4月7日,張瑞敏視察美國南卡州海爾工業園,視察結束即將離開美國時,海爾員工代表自發排著隊給張瑞敏送行。倉儲部員工送給張瑞敏的賀卡中寫道:“我們一定會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倉儲部全體人員感謝海爾提供的工作機會,我們承諾追求卓越,提供優質的服務並總是將客戶放在第一位”,“海爾是個工作的好地方,它信仰團隊精神。海爾會成為美國的NO.1”,“中國海爾和美國海爾是一家人,我們共同關懷和照顧這個(海爾)大家庭!”……張瑞敏動情地說:“1999年第一次來南卡州時很陌生;去年來時像走親戚—樣,這次再來時,有種回到家的感覺。”
1998年有一家外企出8000元的月薪、一套房子想挖走海爾的趙斌。這個條件應該是很誘人的,因為它高出趙斌、甚至張瑞敏工資的幾倍,但趙斌毫不動心。他公開對北京大學的學生說:“他們不懂我對海爾的感情。我在海爾有自己的事業,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世上沒有比這更有吸引力的了。”
獵頭公司甚至還為海爾的一位經理開出了年薪30萬元的價碼。當然,獵頭公司聽到了“不”字。像這樣的標明身價的海爾人才還有很多很多。知名製造業專家理查德.J·雪恩伯格爾在《世界級製造業:下一個十年》中指出:“在今天有優勢的組織中,員工不僅是製造產品和提供服務。他們掌握多種技藝,並且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由於雇員的貢獻是多種形式的,他們收到的回報也應是多種形式的,一籃子有價值的東西。”這些回報中,僅有一部分與工資福利有關。
梭羅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成功的定義是由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不是‘小就是美’,或‘大就是美’,而從小變大的根源則要看誰能動員腦力資源,即將公司不同層次員工的潛能尤其是最基層員工的潛能,也就是積極性調動起來,這就是由小變大的美。”
毫無疑問,讓員工在工作中體味快樂,抓住了這個關鍵,張瑞敏實現了這樣的“美”!
第三章 樹立威信,讓員工向自己看齊
管理魅力已經成為現代領導理論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威信能夠使管理影響力達到某種非凡的境界。作為管理者,對外是企業的“形象大使”,對內則是企業員工的“風向標”。管理者必須修煉自己,提高自身的個人魅力,培養親和力、感召力,惟有如此,員工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心悅誠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