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

開篇

年末突擊花錢

兩個月尚存4萬億

即將過去的2014年最後兩個月,全國財政將花掉預算中的近4萬億元。這意味著全年超四分之一的財政資金在最後兩個月內集中花掉。剛剛披露的10月財政收支情況顯示,1~10月,全國財政支出約11.4萬億元,完成預算的74.2%。按照年初2014年全國財政支出153037億元的預算,11月和12月全國財政支出將高達39484億元。統計發現,近5年裏,最後兩個月的全國財政支出均占當年預算支出25%左右。根據《預算法》,地方政府不得編製赤字預算,每年結餘則直接上交,地方政府則認為,與其被收走,不如花掉。不過,上述地方財政局預算處官員表示,雖然年末政府賬上看似資金多,但錢實際已經花出去了。這也是由於在當年的早些時候,政府因難以預估整年財政收入而擔心支出不定造成赤字,因此在安排一些大型項目時由開發企業墊資,到年末確定收支平衡後把錢打給企業。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稱,政府年底亂花錢越來越難。“以前的確叫年底突擊花錢,比如官員把錢用來大吃大喝、買這買那、出去旅遊,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錢花掉就算了。現在亂花錢很難,用不完的錢年底上繳。”8月底通過的新《預算法》也約束地方突擊花錢。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解讀新《預算法》時稱,各級一般公共預算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可以設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用於彌補以後年度預算資金的不足,作為實現跨年度預算平衡、調節年度資金豐歉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說,一個預算年度內財政收入短收了,要通過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來彌補;超收了也不能突擊花錢,隻能用於衝減赤字或者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房價一線城市回升

三四線城市麵臨風暴

1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數據,數據表明,10月房價跌幅擴大,超九成城市下滑。把統計局這次的數據,如果結合其他幾則新聞看就妙了。首先,今年8月份監管層“勸誡”信托暫棄三四線城市,銀監會口頭要求各信托公司謹慎對待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項目,盡量不做民企位於非核心城市的房地產項目。其次,建設銀行表示或收縮三四線城市房地產貸款。再次,在統計局公布樓市數據的當天,前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領銜的中民投豪擲248.5億元拿下董家渡地塊,上海新總價地王誕生。第四,搜房網數據表明北京新房價格止跌回升,同比2013年有所上漲,而二手房價格也止跌回暖,貌似和統計局數據打架了。於是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樓市正出現或將出現分化局麵,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價回到上升通道,而三四線城市將麵臨一場房地產風暴。

多地政府對央企變臉

清算環保賬下逐客令

曾經關係甜蜜的央企和地方政府開始頻頻在環境問題上產生糾葛。上周,有媒體再次報道了陝西地方政府和中石油長慶油田的環保賬,陝西榆林、延安兩市認定長慶油田需繳納的水土流失補償費及逾期罰款合計超過16億元。這隻是中國眾多地方政府和央企在環境問題上扯皮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在內的多家央企均不同程度地和陝西、甘肅、內蒙古甚至廣東等多個省份存在環境糾葛。由於財大氣粗、穩定可靠,央企曆來都是地方政府爭相拉攏的香餑餑。地方政府願意跟央企對接,一個重要原因是央企體量大。“比如說中石油、中石化,他們如果在地方投資項目,幾十億上百億都是小數目,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把當地的GDP拉上去,這也是地方政府最想看到的。”不過,令地方政府始料不及的是,一些央企在給地方政府帶來GDP增長的同時,也給當地環境帶來破壞,地方政府開始麵臨巨大的環境修複壓力。以長慶油田為例,其在甘肅慶陽共有7個采油廠,采取了注水采油法,對地下水的消耗量極大。此外,慶陽境內8條較大河流也都因為采油而受到汙染,其中部分河流水質監測僅為5類或劣5類。早些時候,針對央企的環境處罰和補償要求一般都是由國家環保部開出——盡管背後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意誌。而在2013年以後,越來越多的地方環保部門開始直接向央企挑戰。有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和央企間的裂痕或源自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地方官隻管任內的招商引資和GDP政績,而央企卻會更多考慮長期利益。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央企落地,往往開出十分優惠的條件。比如,在中西部部分省市,當地政府對一些入駐央企隻會一次性征收環境補償費用。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比資源外流、水土流失更加不能容忍的是稅收流失。據了解,由於央企投資模式的不同,地方政府得到的具體收益也不盡相同:如果是本地注冊的子公司,地方政府按照相應的比例享受稅收利益;如果是分公司,央企在總部所在地納稅,地方政府享受不到稅收利益。2010年,時任陝西省副省長洪峰就曾公開抱怨,省屬國企延長石油采掘1噸油交給地方的稅收為680元,而央企中石油采走1噸油隻交給地方60元,兩者相差10倍。他還表示,央企在當地進行天然氣開發,開發1立方米氣留給地方隻有1分錢,而地方氣源地要用氣,得到中央去求指標。而與此相對的,則是地方在環境上付出的巨大代價。相關研究顯示,榆林每開采1噸煤就會破壞地表水2.84噸、破壞和消耗與煤炭伴生的礦產資源8噸,生態環境的總成本達66.1元;而每開采1噸原油造成的生態環境成本是260元。按此計算,2010年榆林全市煤、油生產的環境代價達到195.5億元,是當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1.56倍。事實上,在地方可以選擇的諸多舉措當中,征收高額的水土補償費無疑是最受地方政府所推崇的。據了解,地方政府征收水土補償費用的依據是1991年頒布的水土保持法,該法給予了省級人大充分的立法自主權。其中,相關補償費的具體補償標準由各省自行決定。以陝西為例,2007年,陝西省人大通過了《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並從2009年起執行。根據該辦法,陝西的水土保持收費項目達到三項,征收方式為原油每噸30元,天然氣每立方米0.008元,煤炭分區計價,涵蓋項目建設及生產階段等各環節。按照這一辦法,長慶油田僅在榆林每年需繳納的水土流失補償費就在3億元左右。辦法實施後,榆林水土總站先後多次要求長慶油田繳納欠繳的數億元水土流失補償費和滯納金,但均遭到中石油拒絕,雙方更鬧上法庭。不過,長慶油田的反抗並沒有成功。2011年,榆林當地法院強行劃走長慶油田1.29億元欠繳費用。兩年之後,當地法院再次凍結了長慶油田的22個銀行賬戶,直接導致7萬餘職工短期內無法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