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冬日裏的一脈藝術溫情(1 / 2)

冬日裏的一脈藝術溫情

特別報道

作者:孫侃

病殘畫家汪玉婷是“最美衢州人”之一。她被人傳揚的故事,一是許多年來始終以一支畫筆抗擊病魔,創下醫學和生命奇跡,二是她拍賣了艱難創作的大部分作品,把全部所得捐給了貧困大學生。

2015年初、隆冬的一天,龍遊丹青女社的畫家專程去看望汪玉婷。雙方通過親身經曆真誠交流,一致認為,隻有拋卻功名利祿、庸俗世故,方能獲得藝術創作的真諦。

一次特殊的藝術交流

業餘時間研修美術的女畫家,是懷著欽佩的心情走進開化縣華埠鎮一條狹窄曲折小巷裏的普通民居的。這幾年來,龍遊丹青女社組織參加過多種活動,可跨出縣域,專門與一位殘疾女畫家進行藝術交流,卻還是頭一回。

得知隔縣的女畫家即將前來,汪玉婷早早地坐在畫桌前迎候。汪玉婷的畫室兼臥室陳設簡單,卻充滿藝術氣息:牆上有多幅構圖精致、筆調細膩的工筆畫,或花鳥或人物,透露出作者熱愛人生、向往美好生活的心願;一側的櫥櫃裏擺放著不少獎杯獎牌,這是她近年來所獲各種榮譽的一部分。

龍遊丹青女社社長包美珍女士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本科。憑著多年來積養的紮實功底,她近年來有多幅工筆畫作品在省、市、縣各類賽事中獲獎。與盡力拒斥當今浮躁、功利的風習的社友們一樣,她的畫作重在表現淡泊、寧靜的心境,因此頗有遠韻。正是因了這樣的創作宗旨,在龍遊這座小城裏,她集合起一群不為名利、不喜喧嘩的繪畫、剪紙、篆刻、書法愛好者。也正因如此,當她聽說開化縣華埠鎮有這麼一位身殘誌堅、畫品高尚的女畫家,便不顧天寒地凍,與金向民、魯瑞珍等人結伴前來看望,交流畫作,交流人生感悟。

沒有會議室,沒有主持人,也沒有任何程式,大家坐在汪玉婷未裝空調的畫室裏,圍坐在一張狹小簡陋的畫桌旁,真誠訴說、雙向感悟。丹青女社的畫家們向汪玉婷展示並贈送了畫作,細述了丹青女社的成立和發展過程,介紹了她們各自的作品風格和藝術追求。汪玉婷的眼前仿佛打開了一番全新的藝術天地,感受到了這群藝術姐妹的風采和關愛。而汪玉婷不憚於病魔、不輟於工筆畫創作,竭盡全力向社會獻愛心的感人故事,更是深深打動了丹青女社的畫家們。魯瑞珍熱淚盈眶,直說這一趟遠行交流真是太值了。

不憚於病魔的女畫家

12歲那年,汪玉婷不慎跌了一跤,之後竟慢慢地不會走路了。四處尋醫,她最終被確認為“肌營養不良症”。當醫生悄聲告訴汪玉婷的父親“你女兒很可能活不過18歲”時,汪父一下子懵了:僅有6年的生命!沒想到的是,看上去一向羸弱的女孩竟頑強地生存下來,現在已37歲!

“每逢農閑時,在後院的棗樹下,總能看見我父親伏案作畫的身影,而我就靜靜地坐在他身旁塗鴉。父親平時生活極為節儉,卻從不吝嗇給我買書和紙筆。”這是汪玉婷寫於2004年的一篇隨筆《心靈絮語》中的句子。在癡迷國畫、曾任劇團美工的父親的鼓勵下,下肢已不能動彈的汪玉婷開始習畫。當畫紙鋪開,心靈融入其中,汪玉婷發現天空不再蒼涼昏暗、陰雨綿綿。14歲那年,汪玉婷的畫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獲得衢州市殘疾人書畫大賽三等獎,這是輟學以後的她所獲得的第一個榮譽。

悲慟再次襲來。2002年,由於一次意外,汪父去世。汪玉婷在極度的痛苦中掙紮,把對父親的無盡思念彙入作品。後來,在省群藝館金心明等老師的熱心幫扶下,她的畫技進步很快,讓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汪玉婷,雙腿已經萎縮,上身也隻能保持一個微彎的姿勢,雙手能移動的距離無法超過10厘米。由於長久埋頭作畫,她的肩周、頸椎都嚴重受損,雙手可控距離正在繼續縮小。正常人畫一條簡單的直線隻需短短1秒,她則需要60倍;正常人一天時間即可完成的一幅畫作,她卻需要漫長的3個月。工筆畫是極精細的,作畫時特別疲勞,汪玉婷堅持幾小時後往往大汗淋漓、全身虛脫……

然而20多年來,汪玉婷已創作了80幅畫作。若以每天作畫7小時計算,完成這些畫作,至少已耗費了她累計50000多個小時的心血!

用作品奉獻自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