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遠2(2 / 3)

在這樣悠閑的日子裏,張鴻雁連寫詩的激情也沒有了,自認為這樣也可以把日子過下去。有一天,張鴻雁收到一封詩友的來信,信中說,他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張鴻雁的《淮陰侯》,詩中勃發著熱血男兒的驕傲與飄逸,征戰英雄的悲歌與壯烈。淮陰侯韓信從忍胯下之辱到登台拜帥;暗度陳倉、擁兵百萬、指點江山這一悲壯的人生,被這首詩傳神凝練地演繹出來了。詩友覺得,具有英雄情懷的詩人才能寫出這樣豪情幹雲的詩,這是一位英雄寫給另一位英雄的讚歌。詩友在信中表示,希望能讀到更多這樣的詩。最後,詩友還抄錄了張鴻雁的這首《淮陰侯》:

劍起劍落

伏屍百萬

酒杯浮蕩著一輪火熱的日

與藍藍的冷月

男人的瀟灑與昂揚

怨恨與悲壯

在你劍尖上高歌——

接到此信,張鴻雁看見仍然有人喜歡他的詩,而他自己卻沒有了一點快樂,感覺那不是自己寫的,是另一個人寫的,那個人不是自己,自己沒有了激動。張鴻雁感到很詫異,自己是怎麼啦?難道自己的心靈已經在時光中荒蕪了嗎?張鴻雁感到了一絲恐懼,張鴻雁性格中的英雄情結使他不甘於平庸,然而,現實生活卻將詩情畫意、英雄情結,都統統放在了一邊。在張鴻雁的一生中,這段日子是最悠閑的日子,也是最蒼白的日子。

這樣的日子還將繼續下去嗎?張鴻雁有點不寒而栗。

四、九裏山古戰場的飄蕩

徐州是西漢的發祥地,是楚漢爭霸這場曆史大劇的重要舞台。橫亙於徐州西北郊的九裏山,則是楚漢群英的終極PK場。

也是張良和韓信連手演義的千古絕唱。這裏把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張良的謀略演義得淋漓盡至。

在九裏山,既不見奇鬆、怪石、雲海,更難覓“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的景色。但是,九裏山的每片山石都深深打上了古戰場的烙印,九裏山的每一條道路都是曆史的紋路。

張鴻雁正處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是將男人的瀟灑與昂揚,怨恨與悲壯高歌在劍尖上,還是在悠閑中沉淪?張鴻雁在思考人生的走向。為了尋找答案,張鴻雁來到了九裏山古戰場。人生的重要關口往往就是那麼幾步,這幾步的邁出卻關係到人的一生走向。

麵對古戰場,張鴻雁不禁想起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李華開篇寫道: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長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這篇雄文不僅描述了九裏山的馬場闊野、山勢險峻,而且也記敘了楚漢時期劉邦項羽兩軍對壘,九裏山前擺戰場,揮戈血刃、鐵騎廝殺、飛箭如梭的戰爭慘景。張鴻雁站在最西麵的蘇山頭上駐足遠望:九裏山好似一隻長長的蜈蚣,中間的米山和水山就如蜈蚣伸出的兩根粗粗的螯爪,這兩隻螯爪像挺立前沿的碉堡,像探索器,像前沿哨所。而張鴻雁所站的蘇山頭似乎戰略地位更重要,它的西、北兩麵是不大的開闊地,既可以成為進攻方的突破口,也可以成為聚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戰場,可謂險中之險。

觀望古戰場的地理形勢,張鴻雁禁不住血脈賁張,他仿佛看到了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場血戰——

公元前202年10月,劉邦在以九裏山為軸心的100餘裏為半徑的地幅內,展開了與項羽決戰的戰略布勢,令韓信部在微山湖至九裏山一帶設伏,為北區戰場。西區戰場的布署是中路軍劉邦、張良親率主力沿滎陽、開封、睢陽至芒碭山,左路軍由梁王彭越沿曹州、成武至碭山北,右路軍由英布、劉賈與降漢楚將周殷合為一軍沿壽縣、蒙城至淮北。如果項羽主力西進,則形成鉗形合圍之勢,分割包抄,各個擊破;如果項羽主力北進,則在九裏山戰場進行圍殲,一旦取勝則乘勢攻取彭城。

北區戰場的韓信在九裏山排兵布陣,安下各路伏兵,又命令樊噲在九裏山山頂磨動大旗指揮戰鬥,項羽的兵馬到哪個方向,大旗就指向哪裏。因旗大杆粗,無人扛起,隻得插在一個深1.7米、長3米、寬1.3米的石洞裏,前後左右磨動旗杆,所以,現在山頂還有一塊巨石叫磨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