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袁瓚兩軍會於磐河之上,兩人對峙過後,袁紹大怒道:“誰可擒之?”。
袁紹話還沒說完,隻見袁紹的上將——文醜拿著槍騎著馬,直殺上橋。
公孫瓚就橋邊與文醜交鋒,不到十回合,公孫瓚就抵擋不住,便敗下陣來,倉促而逃。
文醜乘勝追擊,公孫瓚逃回陣營中,但文醜直衝進營,公孫瓚手下有四名大將,一同迎戰,文醜一人頂四人,一槍把一名大將刺落,另外三名大將便嚇得急忙逃跑。
文醜把公孫瓚直趕出陣中,公孫瓚隻能往山穀逃去,公孫瓚弓箭盡落,頭盔又掉了,頭發披散騎著馬,可謂是“落荒而逃”。
跑到山坡的時候,馬突然撲倒了,公孫瓚直接翻身,掉到了山坡下,文醜在後麵就拿著槍,直接向公孫瓚刺去。
當公孫瓚準備見上帝的時候,突然,從草坡的左側轉出了一個少年將軍,飛身挺槍,直取文醜。
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個少年,這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微風凜凜,跟文醜大戰了五六十回合都勝負未分,這時公孫瓚部下的救軍趕到了,文醜才回頭營中,那少年也不去追趕。
公孫瓚緊忙從坡上走了下來,問那少年的名字,那少年回答道:“吾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
公孫瓚很開心,就同子龍一起歸營,休整兵馬。
到了第二天,公孫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
而袁紹便令顏良文醜為先鋒,各自帶弓弩手一千,也是分成了兩隊,讓左邊的隊伍射公孫瓚右邊的軍隊,讓右邊的隊伍射公孫瓚左邊的隊伍,然後再讓麴義帶八百弓弩手,一萬五的步兵,列於陣之中,而袁紹自己便親自帶領馬步兵數萬,在後麵接應。
而公孫瓚這邊,因為剛得到趙雲,也不知道他是好是壞,便讓他帶領一支隊伍在後麵,然後讓大將嚴綱作為先鋒,而公孫瓚自己呢,則親自領兵,立馬橋上。
隻見袁紹的軍隊一直在擂鼓而沒有進攻,而這時候,其實麴義已經命令了弓弩手們都埋伏在遮箭牌下,隻有聽到炮響才開始射箭。
而嚴剛這邊擂鼓呐喊,嚴綱直向麴義。
但麴義的弓箭手們依舊不動,等到嚴綱來得很近的時候,一聲炮響,隻見八百個弓弩手一齊發出,嚴綱急切回頭,可是這時,被麴義一刀,把嚴綱砍於馬下。
公孫瓚的軍隊大敗,左右兩邊的軍隊想去救應,都被顏良文醜的弓弩手射住了,而此時袁紹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殺到界橋邊,麴義一刀把軍旗砍到,公孫瓚見軍旗倒了,回馬下橋而走。
這時的麴義帶領著軍隊直衝到後方的軍隊,正撞趙雲,趙雲拿起槍就向麴義衝去,不到幾回合,一槍,就把麴義刺死於馬下。
趙雲一人衝入袁紹的軍隊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而這時,公孫瓚帶領著軍隊殺回,袁紹軍大敗。
袁紹這邊還不知道情況,隻知先使之前報的麴義斬將砍旗追趕敗兵,所以沒做什麼準備,跟田豐帶著拿戟的軍士幾百人,弓箭手幾十個,乘馬出去觀戰,並大笑道“公孫瓚無能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