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改造》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經濟
社會視野
作者:侯瑞芹
摘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農村生活衰落已達極點。無論從哪一方麵去看——社會方麵,經濟方麵,政治方麵,教育方麵,都是一點生氣都沒有。《鄉村改造》期刊從不同的方麵分析中國農村經濟,並且尋求救濟鄉村進行改造的途徑。
關鍵詞:《鄉村改造》;農村經濟;破產;途徑
《鄉村改造》是由河南省輝縣的河南省立鄉村師範學校發行的民國期刊,從1932年1月初刊到1937年9月終刊,共出版六卷122期。該期刊以研究農村問題為主旨,其發刊詞如是說“中國近年來最嚴重之現象,即農村崩潰的逐漸擴大與迅速;在此種情況下,失業的農民在數量上有劇烈的增加,在生活上更形悲慘,如是鋌而走險,或投為軍,或流為匪,社會遂益形不安,致造出於農村經濟破產之連鎖關係。”“帝國主義者,跋扈軍閥,豪紳地主,高利貸者以及水旱災害等交相壓榨和重疊剝削日緊一日之下的今日中國,整個農村的經濟是告破產了。”由於種種原因,民國農村經濟由動搖而崩潰,由崩潰而破產,終至陷於山窮水盡的絕域,農村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改造,為現在中國經濟上政治上迫切之需要,已無異議;而改造之手段,則唯鄉村教育是賴。鄉村教育之使命,乃整個農村文化之建設,……斷定改造農村為目前中國社會問題中之中心問題時,那麼,我們就當承認鄉村教育為解決此問題的最緊要之出路。”
“中國是以農立國,農村經濟的消長直接影響國家的興衰。可是不幸的很——中國農村經濟現在已日趨衰落了。”以下種種跡象顯示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村經濟的日漸崩潰:生產減少;荒地增多;自耕農減少;佃農增加;農民戶口減少;“窮苦農民,勞苦一生,竟永不得飽食暖衣。”整個農村經濟趨於破產狀態,究其原因,詳列如下:
一,天災
(一),水災。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水災不斷,尤以民國十年江淮泛濫,更屬空前未有,水災波及十七省,難民約萬萬,農產損失更難估計。
(二),旱災。“前年豫陝甘三省旱災,餓死民眾數百萬人,至今瘡痍未複,今春華北數省,雨露仍甚缺乏,河南報災荒者已達十七縣。最近雖落雨,然麥收已無望,減少農產,不知多少。”當時北方各省,十年九旱,流離失所,易子而食者,比比皆是。
(三)害蟲。民國十七八年,直豫兩省飛蝗遍野,損失頗巨。其餘各種病蟲,年年為害農民,不過不若蝗害之甚罷了。
二,人禍
(一)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自從資本帝國主義膨脹磅礴以來,一天天從事於開辟新市場找尋投資地,所到之處,即變成他們的經濟侵略之地。“中國自從海禁開放以來,完全為市場投資地無條件之供給者,而各帝國主義者完全為市場投資地無條件之要求者與享有者。以致各帝國主義者剩餘的商品源源不斷不竭的輸入,吸收我民族的膏血。”如煤油、紙煙、燃料、洋布、人造絲織品等在國內暢銷,直接吸收農村現金,間接使本國農產品無處銷售。舶來品的暢銷,使農村手工業完全崩潰,而手工業者亦成為生活的落伍者,社會上無形中減少了若大的自食其力的生產者,增加了大量的無工可做的消費者。然而手工業的崩潰促成了一般農民購用舶來品的機會,所以弄得整個農村社會,也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商品的銷售市場。於是農村經濟,逐次緊縮,農村金融,漸形滯澀,各個農家,當然隻是入超,直到農村經濟完全破產。
(二)內戰的影響: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循環式的內戰,在中國大地上一再上演,而受害最嚴重的,當屬是農民了。耕地被兵馬所踐踏;房舍被無情的炮彈所摧毀;牛馬車輛被搶去做軍隊運輸之用;壯農被拉作兵或輸送夫;隻有老弱無能的農民,才可以顛沛流離向遠處逃生。因此,農村戶口減少,大量農田荒蕪,農村經濟又怎能不衰落哪!
(三)軍閥的敲詐:中國農村經濟破產之原因,除帝國主義外,最厲害的就為軍閥了。因為軍閥與帝國主義是狼狽為奸,剝削民眾。帝國主義者借軍閥為爪牙,來直接間接的敲剝民眾;軍閥借帝國主義者為後台,來保持其封建勢力,並與其餘的封建勢力勾結,剝削勞苦的農民。至於農村因軍閥之剝削而經濟崩潰,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證明。1,增加賦稅,將農民之膏血,完全吸飲殆盡。2,發行公債。3,增加軍費,大量軍費,大部都出自農民的血汗。如此剝削,以致農村所有,被搜刮一空,田地荒蕪不堪,農村經濟完全陷於破產之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