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增新執政時期新疆的通貨膨脹(1 / 2)

楊增新執政時期新疆的通貨膨脹

曆史哲學

作者:崔誌華

摘要:一般說來,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對紙幣的客觀需求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民國初年,作為新疆財政命脈的協餉斷絕,收支不平衡日益嚴重,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統治者從一己私利出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大量發行紙幣,使得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給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地痛苦。文章重點論述了楊增新統治時期,新疆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表現及後果,讓我們對這一時期新疆的財政狀況有更加完整的認識。

關鍵詞:民國、新疆、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形成的背景

楊增新督新伊始就麵臨著“協餉斷絕”、“財源枯竭”的局麵。人們知道,新疆自清代以來一直是靠協餉過日子的,也就是靠其他各省經濟上的協助來維持統治費用的。新疆每年獲得的協餉數為二百四十萬兩,伊犁塔城部撥專餉尚不在內。[1]新疆財政全賴內省協餉以資維持,其協餉之數,自一八八五年(清光緒十一年)起規定,新疆、伊犁、塔城三處共三百三十六萬兩,至前八年(光緒三十年)改為三處共二百九十八萬兩。新疆又須負擔庚子賠款,每年四十萬兩,[2]清政府從每年撥給新疆的協餉中扣除。為調劑金融和彌補開支,藩司王樹枬除千方百計除剔各種稅款外,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從內地印製銀票一百萬張,每票印明憑票兌紋銀一兩。另外又鑄造一錢和二錢的金元(又曰餉金,用以抵製俄元重價居奇),每錢合紋銀三兩。金幣發行後,多被商人兌去儲存,很少流通,不久就停止鑄造。[3]民國元年,陳前藩司續印二十六萬七千二百兩,增新在藩司任內共印七十三萬兩千八百了,民國二年許前藩司任內共印八十二萬七千兩,黃前財政司自二年四月起共印八期,計四百六十七萬三千兩,[4]共合現行紙幣五百萬兩,而依然庫空如洗,未有分毫的準備金。

民國初年,新疆所麵臨的局勢為外有外蒙入侵,內有哥老會、哈密之亂,軍費支出浩繁,以無米為炊,其中以軍費開支問題最為嚴重。這時,除湘督譚延閩解交新疆銀5萬兩和北京政府“核準年協六十萬元”以外,協餉已基本斷絕。這對於依賴外省協餉的新疆財政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為維持新疆之現狀,應付龐大的支出,不使財政限於破產,唯一辦法就是大量印發紙幣。

華俄道勝銀行在新疆濫發紙幣,侵我主權,操縱貨幣市場,也是造成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從民國二年(1913)起,先後在新疆發行金幣、銀幣、銀元等三種類型的紙幣,總數達800萬至900萬兩。僅伊犁、塔城、喀什噶爾三地,就濫發紙幣達500萬盧布之多。這種“俄票”,代替我國紙幣作為交換手段,充斥市麵,造成新疆紙幣的極端混亂,形成“市民交易,非俄票不行”[5]的局麵。“凡南北兩路城鄉市鎮以及蒙、哈、布(柯爾克孜)遊牧地方,所在皆有此種俄鈔”。[6]由此說明,華俄道勝銀行完全操縱了新疆的金融市場。它用所發行的紙幣來替代我國貨幣繳納糧稅,在金融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

2、通貨膨脹的表現

新疆由民國元年到十七年,不僅連年軍事開支巨大,而政務亦支出浩繁,一歲之入,不足供一歲支出。雖然當時楊增新屢電北京政府給予接濟,但遠水難救近火,也無能為力。最後迫使楊增新不得不一切從簡,可是僅從簡也還要支持危局,唯一方法為大印鈔票,做架空之用。楊增新遂另財政廳用帝俄進口的普通白紙,仿照龍票圖案,石印紙幣,發行省票,每張一兩兌換紅錢四百文。後來省票發行太多,逐漸貶值,最後隻值一百文左右。前清的喀票發行額是一百二十萬兩,信用很好,每喀票一兩可兌紋銀九錢左右。省票貶值,與喀票的價格有了差別,楊增新就以行政命令最初規定省票二兩折合喀票一兩。早在民國初年,楊增新就承認:“以新疆的現狀而論,銀根久斷,專恃紙幣為生,兼之紙幣低落,彙兌不通,商賈裹足,物價陡增數倍。”[7]如民國二年分糧價,每小麥一石至多不過值銀五六兩,近來每石已漲至二十餘兩,較前貴四五倍,甚至有紙幣在手無處買糧,坐以待困著長此不已。早在1915年,楊增新就不得不承認:“紙幣價落,百物昂貴,每兩之貨,漲至數兩,商賈居奇,受害者仍在窮民。此項紙幣,十之八九散在民間,無形無跡中,隱然使人民增無窮之負累。”[8]明明知道濫發紙幣“使人民增無窮之負累”,而仍然不放棄這種間接掠奪勞動人民財富的手段,這充分說明了反動的統治階級是怎樣的魚肉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