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影視創作的關係
藝術之窗
作者:陳天然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影視創作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和豐富的材料資源;當代影視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影視創作的關係,對當代影視創作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影視創作 關係
緒論
“中國夢”是習近平同誌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構想,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文化是一種精神紐帶和價值導向,是推進社會不斷前進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充分表明:文化強盛是一個民族強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之根,是人們生活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針;也是影視藝術創作的支撐和影視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影視創作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當代影視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因此,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價值,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影視創作的關係,對於影視創作更好地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服務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剛健有為,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總則;“天人合一,和諧共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釋、教、佛法等多家思想的交相輝映,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講道德的文化體係,不但對我們中國人的精神麵貌發生作用,而且使我們民族的一切共同信念與氣節都從這裏產生。
2. 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影視藝術創作的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構成藝術作品藝術價值的基本因素,是藝術創作最基本的價值追求。真正的藝術都是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實。任何藝術創作,實質上都是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在傳播文化。所以,影視藝術創作必須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從中發掘符合中國人審美意象的題材和精神價值元素與影視藝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中國當代影視藝術創作基建於中國傳統文化,使當代影視藝術煥發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隻有這樣,中國的影視藝術創作才能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打動、激勵每一個中國人為實現民族振興,構建和諧社會而奮鬥。 所以,影視創作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就必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影視創作提供精神滋養和豐富的材料資源;當代影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2.1.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代影視創作提供精神滋養
中國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厚德載物”作為文化精神的總則;以“天人合一,和諧共生”作為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剛健精神”和“和諧思想”當然就是當代影視創作的永恒的主題。
2.1.1.“剛健精神”是中國當代影視創作中最具表現力和生命力的母題
“剛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的總體概括。影視藝術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載體,因此,影視藝術隻有呈現中華民族的這種精神,才能給民眾以精神動力、智慧支持、思想啟迪和心靈慰籍;才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回應社會變革的激蕩,真正成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奮進的號角。這是時代對影視藝術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剛健精神”必然成為中國當代影視創作最具表現力和生命力的母題。多年來,中國影視創作把“剛健精神”作為影視創作主題,通過藝術再現不同曆史時期的英雄人物,使當代影視藝術顯示出了獨具魅力的審美價值,形成了一種以剛健,崇高,悲壯為主格調的美學風格。如《董成瑞》、《黃繼光》、《南征北戰》、《林海雪原》:《中國命運的決戰》、《延安頌》、《孫中山》、《闖關東》、《暗算》、《敵營十八年》、《潛伏》、《司馬遷》、《林則徐》、《孔子》、《詹天佑》、《楊家將》等許許多多影視作品。無論是以曆史人物為題材的傳紀性的影視劇,還是以曆史事件為題材的文獻性的影視劇都把中華傳統文化中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天行健”而自強不息的主體意識,強烈的社會性的人文意識,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越意識和血濃於水的民族凝聚力融入影視藝術,引導觀眾追尋人類的精神家園、靈魂的詩意棲居,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