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習慣的養成是對人的一生產生很深遠的影響的,我們要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變成自己每一天的必須。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現在的生活中,當我們每次在跟別人交談時,總能從別人的那裏得到一些新鮮的名詞,這些名詞涉及的各個方麵,縱使我們有心在事後一一把它們查找出來,也會有新的名詞在你查找時應運而生了。“讀書改變命運”,現在我們已不再需要去“鑿壁借光”、“懸梁刺股”,可是我們要有那種讀書的激情,當我們把好的時間浪費在“擺長城”、“打升級”上時,我們可能已經失去很多了。“活到老,學到老”是一種意誌。當我們在麵對書籍卻感覺身心疲憊的時候,是否想到了它們曾經帶給自己的好處呢?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時,是否就開始埋怨自己當初學得太少了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處處留心,處處在意,用不斷更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領先別人一點點,也許就是這麼一點點,就可以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3.製定終生的學習計劃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成為整個人類及其每一個個體的一項基本活動。不學習,一個人就無法認識和改造自然,無法認識和適應社會;不學習,人類就不可能有今天達到的一切進步。學習不僅僅局限於對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它還使人聰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麵發展。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始終把學習當做一個永恒的主題,反複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不斷探索學習的科學方法。實踐無止境,學習也無止境。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迅猛創新,大大加快了知識更新的速度。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周期越來越短的社會,據有關資料統計,即使是最專業的知識,不到5年就進入了“半衰期”。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在一輩子的工作生涯中,每個人都必須隨時接受最新的教育,必須不斷增強學習能力,不斷應對新知識、新環境的挑戰。“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們必須要擁有的態度和人生準則。
中庸的藝術
隨著信息的量激增,知識麵的迅速擴展,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沒有預見能力的人。通過學習,可以滿足我們的求知欲,可以汲取知識。學習是為成才而不懈奮鬥的過程,雖然學習不是最終的目標,但它是追求成功的必由之路。
磨刀不誤砍柴工
磨刀是為了使刀更鋒利。
有一個著名的作家在他的散文中說:“找到了水源,才發現沒有帶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沒有充分的準備,便急促地上路,經曆了艱辛卻遭遇失敗,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痛心並需要付出加倍的代價來記取。這樣的經曆當然不隻在尋找水源時才會碰上,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曆呢?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夥計約好了一起上山砍柴。第一天,兩人都砍了八捆柴。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時抵達砍柴地點。一個人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另一個人卻在回家以後抓緊時間磨刀,並且準備第二天把磨刀石帶上山。第二天,那個睡了舒服覺的人先到了山上,而且一到山上他便開始就很賣力地砍柴,一刻也不願歇著。後來,另外一個磨刀的人也到了山上,雖然較遲上山,但砍柴的速度卻比昨天還快,不一會兒,就追上了他朋友的進度。
到了中午,後來的那個人便又停下來磨刀了。他還向他的朋友建議說:“不如你也休息一會兒吧,先把斧頭磨一磨,再繼續砍也不遲。家裏的孩子又鬧著要吃野山楂,我們也可順便采些回去。”然而,朋友拒絕了他,仍舊使勁地砍著。很快,一天又結束了。使勁砍柴的人隻砍了六捆柴,而磨刀的那個人除了九捆柴,還采了一些哄孩子的野山楂。
原因可想而知:砍柴除了技術和力氣,更重要的是手裏的斧頭。經常磨刀,刀鋒鋒利,砍的柴當然比較多;而從來都不磨的刀,雖然費的力氣多,但是斧頭卻越來越鈍,砍的柴當然就少了。“磨刀不誤砍柴工”,“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沒有好的籌備,就不會有完美的執行過程;準備得越充分,執行才會越主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軍事上有“不打無準備之仗”之說。如果你想把一件事做成功,就要事先做一定的準備。準備,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成功的一個過程。凡事預先有準備,做到心中有數,事情就能做好;如果預先不做準備,一切心中無數,事情恐怕就要變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