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中庸”這個詞,一直被很多人誤解。其實,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是圓滑老練,而是一種均衡之術,是一種不保守、不偏激的態度,是一種以和為貴的生存智慧。

什麼是中庸?宋代理學家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說,不偏於一方叫做“中”,不改變常規叫做“庸”;不偏於一方是天下的正道,不改變常規是天下的定理。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庸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中庸理論告訴我們,做事要“時中”,通俗地說,就是要切合時宜,把握好分寸,實事求是地選擇能夠符合“中道”的好辦法和解決問題的好途徑。用現在的觀點看中庸,就是在“過”與“不及”之間找一個中間點,命中這個平衡點,就是得了中庸之道。用數字來說,如果12是過,2是不及,那麼6就是平衡點。可以說,中庸是做人的最圓熟的行為準則。

孔子是一個處世大師,他不如顏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權達變;他不及子貢有辯才,但可以教他收斂鋒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懼;他不及子張莊重,但可以教他隨和。孔子具備了他們各人的長處,同時又避免了他們的短處,他之所以勝於人,就在於他深諳中庸之道。

人際要和順,家庭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庸思想的本質是要求我們達到一種平衡與和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中庸思想對我們具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對於人際關係而言,中庸是和。

對於說話而言,中庸是把握好分寸。

對於辦事而言,中庸是方圓有道。

對於成敗而言,中庸是勝不驕敗不餒。

對於財富而言,中庸就是在所得和所失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於愛情而言,中庸就是在守與放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於快樂而言,中庸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對於倫理道德而言,中庸是善。

與人發生爭執時,中庸就是各讓一步。

看待一個人時,中庸就是看到缺點也要看到優點。

評價對錯時,中庸就是客觀公正。

對於商人而言,中庸就是在賺錢和做人間找到平衡點。

對於管理者而言,中庸就是賞與罰的最佳結合。

對教師而言,中庸就是育人和育才的最佳結合。

對於學生而言,中庸就是學習與實踐的最佳結合。

對家庭而言,中庸就是要在熱烈和平淡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人生來說,就是要在理想和現實中找到平衡點。

……

總之,麵對自然,麵對社會,麵對生活,麵對工作,麵對人際關係,麵對誘惑,中庸之道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本書從周全、忍耐、和諧、不偏不倚、變通、中正平和等方麵入手,解釋了做人為什麼要中庸,重點闡述了做人保持中庸的方式方法。本書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實用性強,相信你能從中受益。

中庸不平庸。中庸,此為做人的最純熟的藝術,也是做人的最高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