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真話未必都要說出來(2)(1 / 3)

對有些棘手的問題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時,為照顧對方麵子,維護自己的尊嚴,當眾講話時可含而不露,讓聽眾去自己體會。

1972年2月21日,尼克鬆訪華下榻在釣魚台國賓館。尼克鬆與基辛格及白宮來的工作人員被安排在18號樓,而國務卿羅傑斯等人住在不遠的6號樓,基辛格以前兩次來訪時在這幢樓住過。尼克鬆從住處的安排就覺察出周恩來十分熟悉美國國情,知道美國權力設置的“三權分立,權力製衡”的製度。

到達賓館後,大家在會客廳擺成大圓圈的沙發上落座,周恩來總理和美國客人一一打過招呼,寒暄中不時開幾次小小的玩笑,以活躍氣氛。

當時由於中美未正式建交及曆史原因,很多問題的表達都讓人感到棘手。如何才能既維護自己的尊嚴又不令對方過於難堪成了外交活動的理想境界。在談判時,采用含蓄的方式既能表達自己的意思,令對方一思即得,又能使談判順利進行,周恩來的外交風采就鮮明地體現在對含蓄方式的運用上。

晚上,在歡迎尼克鬆總統一行的酒會上,周恩來說:“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中斷了20多年……”

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絕妙,它既使在座的人們知道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是美國對新中國的封鎖和幹涉,又不傷美國人的麵子。聽到這一“原因”,在場的美國人和中國人都心照不宣,相視一笑。

當你發現領導或長輩確實犯了錯誤,又不便直接指出時,借助含蓄語言可以起到勸導作用。

齊景公濫用酷刑,百姓怨聲載道。晏子一直想借機勸諫。一天,齊景公對晏子說:“先生的房子離集市太近,狹小潮濕,喧鬧而多塵土,我想給你換一處好房。”晏子推辭說:“離集市近,也有好處,買什麼東西出門就到,再說,怎麼敢煩勞眾鄉裏幫我蓋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道:“你離集市近,了解市價行情嗎?”晏子點點頭。景公問:“那你說現在市場上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賤?”當時齊景公對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雙腿,因此市場上賣假肢的很多。於是晏嬰趁機說:“踴貴履賤。”意思是說市場上假肢需求量增大而不斷漲價,而鞋卻十分便宜。齊景公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從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老狐狸認為,有些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巧方法讓實話更加生動,更加活潑,更加讓人能夠接受。說實話是一回事,怎麼說是另一回事。說實話不代表一定要板著臉擺事實講道理。

不要認死理,不要較死勁

老狐狸認為,在與人談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認死理,較死勁。人要想在話語中取得優勢,就要善於巧妙地運用委婉的語言。很多國家領袖都十分善於通過語言來化解尷尬,同時也準確地表達了意思。抗美援朝期間,一位美國記者來華采訪周總理。總理剛好批閱完文件,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尚放在桌子上。這位記者便借題發揮:“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麼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總理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長笑一聲,回答說:“提起這支筆呀,是一個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禮物送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原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於是收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記者聽完後,頓顯窘態,說不上話來。在這次談話中,周總理恰當地運用了朝鮮戰爭這一曆史背景,利用弦外之音令問者啞口無言,真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與人交談中,沒有必要對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認死理,較死勁,要善於化解這種尷尬。

裏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訪加拿大,時值加拿大正舉行反美示威遊行。一次,裏根總統的演說為反美示威遊行的人群打斷。隻見裏根總統麵帶笑容對陪同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說:“這種事情在美國時有發生,我想這些人一定是特意從美國來到貴國的,他們是想使我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雙眉緊鎖的特魯多眉開眼笑了。裏根用高超的說話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脫了主人的窘迫,又體現了一位大國總統的胸襟與氣度。

語言是很有韌性的,很多時候為了改變語言環境,完全可以通過語言的歧義來改變,這樣的話,就讓語言變得生動起來,不會讓場景變得過於嚴肅和針鋒相對。

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曾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於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費是有錢人付出來的,隻有有錢人,才有發言權!”他剛說完,魯迅立即從口袋裏摸出兩個銀幣,“叭”的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言權!”致使林文慶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魯迅講的“有錢”和林文慶說的“有錢”是兩個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語意相差甚遠,魯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際環境造成的歧義,給林文慶當頭棒喝,壓下了他的氣焰,打亂了他的陣腳,實現了當眾講話的特定目的。

不認死理,不較死勁,還要學會“正話反說”的說話技巧。

蕭何以謀反罪誅殺韓信後,又召集群臣,設下油鍋,要韓信的謀士蒯通當眾供認和韓信謀反的罪行。在這種特殊環境的製約下,蒯通無法直陳其詞,便用正意反說的方式先數了韓信的“十罪”,接著又列舉了韓信的“三愚”:“韓信收燕、趙,破三秦,有精兵四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漢王駕出成皋,韓信在修武,統大將二百餘員,雄兵八十萬,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韓信九裏山前大會戰,兵權百萬,皆歸掌握,恁時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韓信負著十罪,又有此三愚,豈不自取其禍!”蒯通明為數說韓信的罪狀和愚蠢,實為韓信鳴冤叫屈,致使滿朝文武為之動容,贏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蕭何難以下手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