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建立合理計劃(1)(1 / 3)

1.樹立目標

我不止一次地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與別的孩子一樣,每天早上八點上學,下午五點放學,上同樣的課、同樣的自習,但別的孩子看起來總是精神百倍,很有目標和追求的樣子,他們卻總是懶懶散散,做什麼都沒精打采,一點都沒有孩子的活潑和朝氣。我問他:“你為什麼而學習呢?”他有些驚訝地回答:“為什麼?”想了想,然後回答:“為的就是來上課唄!”

要想教會孩子更好地利用時間,首先就要讓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努力,他們就會倍加珍惜時間。有了目標,他們就知道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一個月以後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一年以後自己要達到什麼目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我國近代著名的工程學家詹天佑,出生在廣東南海縣的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小的時候,他親眼目睹了晚清政府的無能羸弱,和外國人倚仗著洋槍洋炮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的樣子。兒時的詹天佑就對機械十分感興趣,經常和鄰居的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一次,趁著父親不在,他把家裏的自鳴鍾偷偷拆了,擺弄裏麵的零件,可是,等到他想還原的時候,卻怎麼都裝不回去了。他怕父親回來責備他,就抱著自鳴鍾和零件,跑到城裏的一家洋人開的鍾表鋪裏,央求開店的洋人把鍾表裝回去。洋人接過鍾表,輕蔑地看著小詹天佑,用蹩腳的漢語對他說:“怎麼,裝不上了?”

小詹天佑點點頭。

那個外國人沒再說什麼,低頭擺弄了一會兒,很快的,自鳴鍾的指針又走了起來。小詹天佑在一旁看著,眼睛裏露出羨慕的目光。他忍不住問:“你是怎麼裝的?能教教我嗎?”洋人一愣,不禁搖頭,用鄙視的口吻說:“你們,你們中國人是學不會這些的。”

小詹天佑抱著修好的自鳴鍾回到家裏,卻一點都沒有感到高興,那一晚他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覺。從那時起,小詹天佑就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生產自己國家的機械!”

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考取了清政府組辦的“幼童留美預習班”。從此,他告別了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去美國學習。在美國期間,他目睹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西方的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猛發展驚歎不已。一同前去的同學看到西方是如此發達,又聯想到國內落後的事實,不禁對中國的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詹天佑卻堅定地說:“中國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火車、輪船。”就這樣,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努力學習,珍惜每一分鍾的時間,終於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係,在大學四年裏,他繼續刻苦學習,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

回國後,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主持建設了包括京張鐵路在內的許多著名工程,成為中國近代工程學的創始人之一。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目標對於一個人發展的影響。

有一位哲學博士,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人間一切真理,竟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每天東遊西逛,虛度時日。有一天,他在田間漫步,看見一位老農在插秧,水田裏沒有任何參照物,他卻插得筆直。博士覺得非常神奇,於是上前問:“大爺,你怎麼插得這樣整齊?”老農遞給他一把秧苗說:“你來試試。”

博士接過秧苗,脫下鞋子下了稻田。插了一會兒,卻發現插得七拐八拐,於是問老農:“為什麼我插不直呢?”

老農說:“你應該看準前麵的一個目標去插。”

“是呀,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博士抬頭望去,遠遠地看到一頭水牛在地裏吃草,心想:“就盯著它了。”又插了一會兒,發現還是插得歪歪扭扭,感到非常不理解,又問老農:“為什麼我還是插不直呢?”

老農笑著說:“水牛總在動,你盯著它當然要插得歪歪扭扭了,你應該盯住一個確定的目標。”

博士這才醒悟,盯著田邊的一棵柳樹去插,果然插得又快又直了。

作為一名青少年工作者,我與許多老師的感受一樣:那些成績好、能力強的孩子,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有目標、有追求的孩子。一位高中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家裏很貧窮,父親已經不在了,家裏隻靠母親一個人的微薄收入來供她和弟弟上學。為了減少母親的負擔,她每年的學雜費都是自己在課餘時間拾廢品換回來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處於艱難困境中的孩子,成績卻始終排在班裏的前三名,這讓老師和同學們都感到非常驚訝。快到高三了,老師和同學們都想幫助這個貧窮但讓人尊敬的孩子,想給她捐款,讓她不用再去撿廢品,以便她有充足的時間來學習,沒想到被她拒絕了,她很樂觀地說:“你們放心,我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會耽誤學習,我一定會考上大學的。”她說到了,也做到了,最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當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大家忍不住問她:“是什麼讓你能夠做到這些?”她回答:“我想上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就為此付出努力,所以,我就做到了!”

因此,一定要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追求的目標。這樣,他們就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並且為之設計方案,付之於行動,隻有知道應該珍惜每一分鍾,才能讓自己的夢想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