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閥門杯”遼寧“五點一線”發展紀實文學征文
作者:李澤亮
李澤亮,男,遼寧沈陽人,大學學曆。14歲到部隊文工團工作,後在沈陽、錦州、遼陽等地文藝團體任演員、導演、編劇,1990年到中共遼陽市委政法委工作,現任沈陽市體育舞蹈協會副主席,中國法製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戲劇家協會會員,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專攻戲劇文學創作,後以寫小說、散文為主。在《人民日報》《文藝報》《遼寧日報》《鴨綠江》《中國鐵路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百餘篇,著有長篇小說《漩渦》,散文集《琴夢》,短篇小說集《天雨》《死於陰寒》。
歌者,為知己者而歌。
舞者,為知己者而舞。
這個知己者,就是群眾百姓。
——摘自王雅媛手記
一
二○ 一一年五月一日 。
沈陽“八·一”體育館。
適逢國際勞動節之際,沈陽這座雄偉而美麗的城市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大街小巷紅旗招展,歌聲飛揚,到處都是歡樂的人群,人們都在用不同形式歡慶這個隆重的節日。
沈陽“八·一”體育館更是裝點一新,顯得是那樣莊嚴、醒目、驕豔、熱烈。容納2000餘人的大廳裏座無虛席,人們在凝神屏息地注視著主席台,神情裏充滿了興奮,激動和渴望。
“我宣布,沈陽市第十一屆體育舞蹈錦標賽暨友好城市公開賽,現在開始。”
沈陽市體育舞蹈協會主席王雅媛的話音剛落,“噢……”人們的掌聲、笑聲、歡呼聲、音樂聲迸發而出,一支支參賽隊伍魚貫而行,偌大的體育館霎時成了洶湧澎湃的海洋。
王雅媛被她的學生們和弟子們包圍著,簇擁著,她的眼睛不由得潮濕了。
二
王雅媛出生於梨園世家。
她的父親王書田在建國初期就組班唱戲,是遠近聞名的王家班兒。她的二姐王淑媛是東北紅極一時的京劇老生演員,曾與全國許多京派、海派名伶大腕同台演出;她的三姐王蓮媛是名新銳旦角演員,曾以一出《臨安驛》被觀眾拍手稱好;她的大姐王靜媛被稱作戲班兒的靈魂人物,不但包攬全團業務,且說戲、導戲、前站、搭地無所不能。當時,其他弟弟、妹妹年幼尚未涉足藝壇。
王雅媛從記事時起,就牢記父親教悔:“人正德高乃安身立命之本,精藝求新為興業鴻圖之道。”就是這二十二個字,成為她做人、做藝的座右銘,就是這二十二個字,成為她終身無怨無悔的追求。
她在六七歲時起,受家庭熏陶開始學戲,十三歲就正式踏上專業演員之路。正是她不怕吃苦,學“唱、念、做、打”,而且精益求精,正是她甘灑汗水,練“手、眼、身、法、步”,而成績突出。僅四五年間,她已經出落成受觀眾喜愛,讓戲迷歡迎的小角兒了。此間,她出演的角色有:《穆柯寨》的穆桂英,《十三妹》的十三妹,《打魚殺家》的肖桂英等。
在文化大革命那個萬馬齊喑的日子裏,因父親過早的離世,媽媽身背著足以把人嚇死的罪名,被造反派輪番地批鬥,老人家受到人身攻擊而一病不起,生命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受家庭影響,王雅媛也離開心愛的舞台到工廠去當工人。在這個境地兩難的日子,她將千怨萬難都壓在心底,一邊護理照料傷病的媽媽和年幼的兒子,一邊到工廠上班。她堅信,烏雲再大,也遮不住太陽,嚴冬再冷,也有春天的時候。
每天,她下班回來,把家裏的事情處理完,就想方設法地喊喊嗓子,練練唱。在家裏練,不但屋子小還會攪得四鄰不安,到馬路上練遭人白眼不說,說不定會招來警察惹出麻煩,她就跑到郊區的菜地裏或是廢棄的廠房去喊嗓、練唱、念白、做戲,還擠點時間練練“起霸”、“走邊”、“馬趟子”和“把子”功,一通折騰後,已是身疲力憊的她,看看天色黑了下來,便又急急忙忙往家裏趕,家裏還有年邁傷病的媽媽和嗷嗷待哺的兒子。
整整十年時間。
她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掙紮著!堅持著!奮鬥不息著!
終於,一個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季節來了。可是因為諸多因素,她沒有如願以償地回到本來屬於自己的京劇藝術隊伍中去。為此,她七天七夜幾乎未曾合眼,她雖然悔恨不已,但是日後不久,她在姹紫嫣紅的藝術中發現了一種極新的別致的且超時感的藝術。當時,這種藝術雖然已是風靡全球了,但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地上還是寥若晨星,這門藝術表演起來,不僅新穎獨特,且豪放瀟灑。
“真是鬼使神差啊!”回想當初自己的抉擇時她常常滿腹感慨地說上這樣一句話。
三
一九八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早一些。春節剛過不久,一股暖融融的春風迎麵拂來。就在這個時候,王雅媛極其意外地發現了集藝術和體育於一身的國際標準舞。她是這樣描述這個意外發現的: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令人驚奇、令人讚歎,讓人有一種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感覺。那天電視上的節目播放完了,她還沉浸在那優美的舞姿、那剛勁的旋律、那鏗鏘的音樂中,她簡直癡迷了。這才叫藝術,這才是具有時代美感的精品藝術啊。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她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藝術——國際標準舞中來。
要跳國標舞談何容易?當時受傳統教育較深的人和那個年代受一些所謂政治影響的人,對這項來自國外的舞蹈多有偏見。他們視扭臀擺胯的動作有點那個,有的親屬也說,那東西有點不怎麼正經。一些汙言穢語也隨之而來:“放著正經的京劇不唱,怎麼整起那破玩意兒來了?”“挺好的人怎麼成天琢磨起撅屁股扭胯的事?”更有甚者說:“凡跳國標舞的人都不是好東西。”麵對這些,她先是有些吃不消,經過一番思考後,她采取了“三不”主義,即:不退縮、不回應、不理睬。因為她知道,與其說給人聽,不如做給人看的道理。她暗下決心要以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成績來回答他們。
萬事開頭難,她在學習國標舞的路上是異常艱難的。但她不怕、不悔,她將整個身心全傾注到這項舞蹈藝術上了。她悟性好,肯鑽研,善於動腦筋,舍得下功夫。她四處拜師學藝,她進京請專家指教,從一九八四年起,她多次進京學習,並有幸得到國標舞專家的教授,她的舞蹈才華漸漸顯現出來。五六年後,她已經成為國際標準舞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代表人物。八十年代中期,她和丈夫欒華興成為遼寧省第一代國際標準舞蹈種子選手,代表遼寧省(暨沈陽市)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國標舞錦標賽。之後的十幾年裏,她多次參加全國各種類型的大賽,並獲得優異的成績,為遼寧省和沈陽市爭得了榮譽。
一九九○ 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國際標準舞公開賽中,資曆頗深影響很大的國標舞專業韓巨光先生說,看了王雅媛的舞,讓人感到她舞姿優美剛勁,風格新穎獨特,是舞界不可多得的舞蹈藝術家。之後,韓巨光先生又在博客上對這次大賽作了回顧,並對王雅媛的舞蹈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和肯定,還發了一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