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清華
微曆史
作者:浦頓
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6日成立,4月26日也被定為清華的校慶紀念日。其實,清華的曆史還可以往前推兩年,而正式以“清華大學”命名,則是1928年的事了。
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政府戰敗。1901年,清政府和列強簽署辛醜條約,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並按各國彙率結算,按年利息4%,分39年還清,史稱“庚子賠款”。1909年,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設遊美學務處,在中國招優秀的青年到美國讀書,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第一年選中的學生當中有梅貽琦,他後來做了清華和西南聯大的校長,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第二年的學生有竺可楨、趙元任、胡適等,趙元任後來回國,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
這個學生名單還有很長,包括中國現代史上很多著名人物。清華最初是作為留美預備學堂而存在的,它的特色就是與國際接軌,教學方式以能適應美國大學為前提。趙元任和胡適在1910年進入康奈爾大學,趙元任讀數學係,而胡適讀的則是農科。趙元任的數學和物理都讀得很好,同時也醉心於音樂和哲學,最後他又考入哈佛,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趙元任曾經教過物理、數學、心理學、音樂,而最後以世界著名語言學家的身份進入曆史。
新中國成立後,清華大學一度成為純粹的理工科大學,校風以嚴謹著稱。但在1949年以前,清華卻有中國最出色的國學院。1925年春,清華成立國學院,聘請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為導師,從派遣留學逐漸轉為培養本國學生。這四位導師的中國傳統學問,在中國大學史上可謂空前絕後,但同時他們又都有著國際視野。趙元任和陳寅恪這樣有留學背景的自不必說,就連王國維也在辛亥革命後僑居日本4年,並對叔本華這樣的德國哲學家有著深入的研究。
梅貽琦1909年赴美,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讀書,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他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點出了大學教育的本質。在他治下,清華成為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他的弟弟梅貽寶,在抗戰期間出任成都燕京大學的校長,向哥哥學習,大力延攬人才,讓成都燕大在短時間內走向輝煌。
在中國現代史上,很少有大學像清華這樣明顯而深刻地體現著國運,它和民族屈辱有關,但卻忍辱前行;它大膽打量世界,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21世紀,清華大學的理工科率先采用全英文教材,而新的國學院也宣布成立。世紀之交,我第一次走進清華大學的校園,發現那裏的學生和別處仍有很大不同,他們更刻苦,更努力,他們身上分明有著前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