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

學子習作間

作者:洪國輝

有幅漫畫讓我記憶深刻。畫中的人物在得到夢寐以求的藝術品後,反複把玩之餘卻覺得它沒有以前那樣精美了。我不禁掩卷沉思:“難道熟悉的地方就沒有風景了嗎?”

也許我們天性就喜歡去追逐遙遠而又朦朧的美,正如汪國真所言:“縱使遠方的風景並不那麼盡如人意,這也是一個美麗的錯。”“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遠方賦予了我們想象的空間,讓我們心向往之。

追逐遠方,無可厚非。然而,熟悉的地方其實亦有別具一格的風景。

從古至今,思鄉是中華文化永恒的主題。“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當初的征人,也曾豪情滿懷奔赴遠方,然而遠方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又怎比得上故鄉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爾虞我詐得來的富貴怎比得解甲歸田的閑適淡然?熟悉的地方才是我們靈魂的棲息之所,它早已深深融入我們的骨血。正如艾青所言:“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熟悉的鄉音、鄉情是我們永生難忘的風景。

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輕歌劇曾因貼近生活而飽受批評,這座文化的高峰一時間被迷霧遮蔽了。“陽春白雪”固然高雅,但畢竟曲高難和;“下裏巴人”或許更能傳達百姓的心聲,熟悉的地方也自有它的風景。餘秋雨曾評論道:“文化上的高峰有時可能被雲霧遮蔽數百年之久,而這種雲霧主要是朦朧在人們心間。”人們急切地奔赴遠方,卻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風景。然而美終究會被發現,就像施特勞斯終被曆史銘記一樣。

我們應該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涵養一雙會看夜的眼睛,以夜的包容、深邃去審視周遭熟悉的風景。因為有這樣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崇尚西方洋樓的思潮中突圍,敏銳地尋找到中國傳統建築之魂;因為有這樣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費孝通先生在崇洋媚外之風盛行時提出“文化自覺”,讓遭到冷落的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康德說:“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這正如我們熟悉的風景: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裏,不來不去。在汲汲於未知的遠方時,不妨回首熟悉的地方,再一次欣賞被我們忽略的美。

【作者係福建省安溪縣恒興中學進取文學社社員,指導教師:王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