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新路徑(2 / 2)

美國福布萊特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等,都是非贏利基金會,他們對於美國的文化外交都曾做出過重要貢獻。為強化“非贏利”優勢,淡化官方色彩,研究院設立了“會林文化基金”,旨在將其打造成整合各種文化資源的重要窗口、引領公益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平台。 “會林文化基金”正在籌劃運用多種新媒體,在全球範圍內征集在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方麵有突出貢獻的人物,頒發“會林文化獎”。此舉在於形成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激勵、推廣機製。

設計間接性的文化國際傳播機製

間接性的文化國際傳播,即由受眾國人員來擔任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魯迅先生講“拿來主義”,我們還要講“送去主義”。平白無故地送,人家未必領情,搞不好還引發對方的警覺,最好是讓他們自己到中國“來拿”。這是對“拿來主義”的辯證應用。

西方世界並非對中國文化向來就抵製,其實是之前有所誤傳和誤解。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文化是好奇而且向往的,希望有機會了解真實的情況。當他們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回到國內進行傳播,就成為間接性的文化國際傳播。這種傳播是由他們將采集的內容帶回國內進行傳播。這種效果比較好,容易為本國人民所接受。人所熟知的馬可·波羅,把自己對中國的印象傳達給西方世界,到現在還有人相信他所描繪的中國景象。美國西德尼·D·甘博,1918年9月至1919年12月對中國城鄉,尤其是北京,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並撰寫了《北京的社會調查》,這本書影響十分深遠。尤其在美國,是漢學家們必備的案頭書,而很多民眾就是通過這本書認識了中國,激發了一陣“中國文化熱”。

借鑒此經驗,研究院設計並組織了“看中國”項目,征集具備影視創意和獨立製作能力的外國青年到中國來尋找、拍攝,呈現中國文化。中國的迅速崛起,已經吸引了世界各國青少年的目光,他們向往中國,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這股力量如果巧妙地用好,會形成不可估量的傳播力量。目前,研究院已經組織了3年3屆“看北京”、“看上海”等“看中國”項目,出色完成了43部短片作品,並獲得6項國際獎。今年還將組織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青年,到北京、天津、蘇州、大連、長沙等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展開活動。為便於跨文化閱讀和審美體驗,成品以視頻媒體承載外國人看到的中國文化景觀,使得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中應用了通行無阻的超越文字效果的新媒體視覺語言。

新媒體時代,信息量正以核爆炸式擴容,零打碎敲、沒有規模和特色的文化傳播,將淹沒在海量信息中而不被世人注意,隻有品牌巨頭才更容易吸引到眼球。因此,要做好文化傳播這篇大文章,必須樹雄心、立壯誌,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特別是韓國推動其文化風靡全球的成功做法,努力打造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巨頭,使中國文化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符合我大國地位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