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任誌強
1984年我在北京市西城區工作時認識了任誌強同誌,他當時在華遠經濟開發公司工作。華遠經濟開發公司是由西城區政府1983年10月創建的,屬於預算外全民企業,當時僅有十幾個人、幾間陋室和20萬元借款。一晃18年過去了,華遠集團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全體員工團結努力,艱苦奮鬥,多年來一直努力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探尋了一條國有資本運營的有效途徑。今天,華遠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涵蓋金融、城市建設、高科技、國際貿易、國際旅遊、商業餐飲等行業,具有一定實力和知名度的企業集團。其中華遠集團的房地產業,也從小到大,實力增加。房地產業開複工麵積達到了100多萬平方米,年竣工麵積達30萬平方米,年銷售額最高達30多億元。
任誌強在1993年後擔任了華遠集團總裁和公司總經理。平時他愛學習、善思考,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況,尤其是涉及房地產業方麵的政策、市場、管理等方麵的問題,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寫下了一篇篇文章。積少成多,今天《任人評說》一書的出版,真是“思則得之”。對誌強的一些觀點和言語用詞,我並不能完全苟同,我認為有些問題需要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上看,再實踐和檢驗。對於房地產業我是外行,故我不能為此書作序。但是,我十分讚同在繁忙工作中不忽視零碎實踐,善於在實踐中學習和思索的人。我讚同為推進事業和工作,不斷進行總結的做法。這種認真的精神是可貴的。
閱讀《任人評說》這本書,我想,對關心和涉及房地產業的人士會有一定的裨益,所以我寫了這一篇短文,作為不是序的前言。
何魯麗
2002年9月
大約是在1998年中國房地產協會的年會上,一個人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激烈抨擊了國家剛剛公布的經濟適用房政策。我作為這項政策的建議人之一,當然不同意他的意見。但他坦誠的直言,充滿哲理的論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後,我對有關同誌講,你們不要對他—任誌強的發言反感,要認真研究其中合理的地方。
現在我翻著手邊這本厚厚的文稿,出身於行伍又拚搏於改革的任誌強的樣子又浮現了出來。文集洋洋數十萬言,其中不少是我以前看過的,其中一些觀點我並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有時我甚至認為他站在房地產商的立場上,帶有某些偏見。
但他從房地產第一線數十億資產經營實踐中提出的論據是值得重視的。文中關於中國城鎮住房製度改革的思路、新房地產政策過渡性的十大理由、對國土資源部11號令的看法等已關注到了政策法規的高度;關於中國曆代土地製度與稅賦、房地產銷售物權界定與劃分、物權分配與管理費用的計算等已深入到了專業理論的層次。他的很多研究和實踐引起了專家的重視,也有一些建議和提案被政府部門采納。他對政策研究的癡迷和對房地產經營的嫻熟,使我和建設部的一些領導曾一度想聘請他做政策研究工作。但我懷疑他能否在政策研究工作中放下企業家的嗜好,正如他能否在企業中放下他的學者情結一樣。
我國第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立於1980年,但嚴格意義上的房地產市場是在1992年小平同誌南方談話之後才開始全麵發展的,從那之後我國才開始市場意義上的房地產買賣。我國第一次土地有償使用始於1987年,市場逐步形成從土地到建築、從發展到管理、從分配到商品的轉化。任誌強的企業實踐和學術探索正好成為這一時期的一個案例。
現在看來,當時未讓他做政策研究工作可能是一件幸事。脫離了企業實踐,特別是脫離了大規模房地產經營實踐的學術研究是難以鮮活的,而他不善協調的固執個性也會被機關文化所磨損。可能正因為如此,這本書中的觀點才更有價值。其中,他在房地產業大起大落浪潮中的企業體驗和人生感悟或許也是值得同齡人回味的。
現在我已經離開了建設部,房地產政策中許多誘人的,有時又是令人困惑的政策研討,對我來說已被另外一些或許更具挑戰的課題所代替。但我認為,鼓勵和支持任誌強的這種研究精神,在任何領域都是不可缺少的。
俞正聲
2002年10月1日
有許多人隻是在最近才關注到媒體中對我的一些評論,並不知道10多年前我都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也有些人是從微博上知道我曾出過《任人評說》這本書,但卻無法從網上和書店中購買;還有些人很關心住房製度改革之初的情況,卻苦於無從查起。於是,再版這本《任人評說》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本書第一次出版是在我與華潤集團“分手”之後,那時市場更關心的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懷疑華遠地產(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遠地產)再次重返市場的能力。而今再次進入資本市場,已證明了華遠地產的能力,雖然天不逢時,遇到了連續的調控和無法從資本市場再融資的環境,但並不影響華遠地產前進的步伐。
此次本書的再版,時逢我從華遠集團的國有資產公司的崗位上退下來。社會仍在議論:失去了大股東管理權之後的任誌強和華遠地產尚能如何?再版,恰恰是用曆史的發展曆程來證明我對市場改革進程的認識,而這些研究與認識恰恰也是企業在這個市場中之所以能屢經波折卻始終不斷增長的基礎。
在網上的評論中,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在後悔,錯誤地判斷了經濟發展的形勢而錯過了購房的好時機。一些經濟學家們也在遺憾地感慨為什麼這麼多年的理論功底卻辯不過一個地產商,為什麼一個全國人民都“喊打”的人卻每次總能準確地預測明天,為什麼那些不中聽的“魔咒”都變成了現實。
其實我在出版這本《任人評說》時,尚未建立完整的研究機構,完全憑借個人對中國曆史的研究和實踐在探討中國的房地產。而2003年以來,由於深感個人能力的不足,我開始籌建專業研究的工作團隊,係統地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進行了總結、梳理與分析,更充分地把握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脈絡。但無疑,早期的研究和認識奠定了我此後多次敢於在市場中對政策提出批評的基礎,這些恰恰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依據。
圖書再版的最大難題在於:時間的飛逝之中,實踐對預測的檢驗。10多年前的評說,是對是錯,都必須放到曆史的進程之中對照,無法用文字再去修改,不再是由自己評價,而是任由經曆過這一發展過程中的每個人鑒定。而敢於“任人評說”,正是因為我堅信曾經的認識是正確的,也才敢於用再版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當媒體更關注於如何吸引眼球,而不是如何揭示真相時,尤其是當媒體更喜歡用自我的理解斷章取義地表達他人的想法時,尤其是當媒體報道會省略說話時的語境,常常會將一個父親對孩子說的話,變成一個孩子對父親的不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