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62例臨床特點分析
臨床探討
作者:李錦雁
[摘要] 目的 分析兒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症狀、影像特點與治療。 方法 分析62例兒童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病例資料。 結果 MP肺炎的臨床特點是咳嗽和發熱,嬰幼兒伴喘息、肺外症狀;影像特點:嬰幼兒以斑片陰影為主,學齡兒童以節段和大片為主;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能快速改善和控製症狀。 結論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表現有特點,缺乏特征性,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效果好。
[關鍵詞] 兒童;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影像特點;MP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5-0159-02
肺炎支原體(MP)是兒童非典型肺炎的常見原因,兒童在各個時期都有可能感染。因為MP肺炎的臨床症狀不典型,同時實驗室技術有限,給MP肺炎的早期診斷帶來不便。本文分析我院接診的62例MP肺炎患兒的病例資料,幫助臨床醫師對MP肺炎的認知,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診治的62例兒童MP肺炎病例,均符合《兒科學》的臨床診斷標準[1]。患兒血清MP特異性抗體MP-IgM,均經ELASA檢測,診斷陽性標準:MP-IgM 1:80以上;男女分別為36例、26例,平均年齡5.48歲。
1.2 方法
分析患兒的症狀體征、胸部影像和疾病轉歸等,進行總結歸納。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呼吸係統症狀
本研究組患兒呼吸係統症狀最為明顯,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以幹咳為主41例(66.13%),伴咳痰或痰鳴21例(33.87%),伴喘息14例(22.58%);肺部聽診可聞及幹囉音28例(占45.16%),濕囉音38例(占61.29%),無幹濕囉音6例(占9.68%);滲出性胸膜炎2例(3.22%)。多數患兒伴有程度不同的發熱,多數為高熱,體溫正常7例(11.29%)。
2.2 肺外症狀
所有患兒中23例(37.10%)伴有肺外症狀,有的伴多個係統肺外症狀。消化係統17例(27.42%),症狀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伴有肝腫大、脾腫大、腸管積氣、淋巴結腫大、腹腔積水、轉氨酶異常的各2、2、1、1、1、3例。血液係統有8例(12.90%),粒細胞減少、血小板降低、血小板升高的各有2、1、5例。心肌損害8例(12.90%)。支原體腦炎1例(1.61%)。泌尿係統出現血尿1例(1.61%)。皮膚黏膜出現紅斑或蕁麻疹1例(1.61%)。
2.3 實驗室結果
血常規:WBC(4.00~10.00)×109/L正常範圍42例(67.74%);WBC>10.00×109/L 有16例(25.81%),中性粒細胞偏高較明顯,WBC
2.4 胸部影像
62例患兒肺部影像均異常,大片狀陰影病變以單側、右側、肺下部較多見,41例(66.13%)有單側肺病變,單側右肺病變35例(56.45%),其中上葉5例、中葉2例、下葉28例(45.16%);單側左肺病變6例(9.68%),其中上葉2例、下葉4例。影像特點多變,肺部影像陰影嬰幼兒以斑片狀為主,學齡前兒童以節段和大片狀為主。
2.5 疾病轉歸
對患兒應用大環內酯類藥物進行治療,靜滴紅黴素3~5 d,之後口服阿奇黴素3 d,停藥4 d繼續下一個療程,療程2~3周;或靜滴阿奇黴素3 d,停藥4 d同上口服阿奇黴素,療程2~3周。有肺外並發症者,給予相應對症及支持治療,62例患兒均達臨床治愈。
3 討論
在兒童感染性肺炎中,肺炎的病原譜在不斷變遷,肺炎支原體已成為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其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在小兒肺炎中約占25%,而在學齡兒中有時達50%~75%[2],嚴重危害著兒童健康。
肺炎支原體感染是社區獲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之一,除引起肺部病變, 尚可引起消化、血液、心血管、神經、泌尿及皮膚等係統的損害[3,4]。MP感染導致肺外損害可能與免疫介導損傷有關,主要是抑製體液及細胞免疫,MP抗原與人體心、肺、肝、腎、腦和平滑肌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並具有特異性多克隆B細胞作用點,幹擾宿主對病原識別,產生自身抗體和免疫複合物,此是MP引起肺外髒器損害的主要原因[5]。MP感染肺外損害的發生率日趨升高,值得關注,有肺外髒器功能損害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程度不一,早期症狀和體征無特異性,臨床易於延誤診斷, 及時對患兒進行MP-IgM檢查,有助於及時明確診斷,早期對因治療,縮短病程[6]。本組資料中所有病例均有咳嗽,以幹咳為主,大部分患兒伴不同程度發熱,多見高熱,肺外損害消化係統最多見,與有關文獻[7]報道一致;血液、心血管等係統損害也較多見。幹咳、發熱伴有肺外髒器功能損害臨床表現的患兒,應考慮肺炎支原體感染可能,及時檢查MP-IgM輔助診斷,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