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人政治”警示
讀史劄記
作者:李誌生
在中國漫長的帝製社會中,因身處權力圈中,很多後妃和官員之妻,都與政治產生了關係。在她們中,既有賢明的相夫教子者,也有造成亡國亡家者。而明智的皇帝、官員,則會對“夫人”的幹政嚴加防範。中國古代政治範疇下的“夫人”問題,並不是一個小問題。
為何明代沒有後妃幹政
儒家理論強調男女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不能幹政。《尚書·牧誓》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中國曆史上的一些賢德婦女,對這一原則自覺認同並遵守,被稱為“賢後”的唐太宗長孫皇後就如此。史載,唐太宗時常向長孫後談及賞罰的事情,對此,長孫皇後回答說:“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婦人,豈敢豫聞政事?”在太宗堅持與她談論時,她竟以沉默來表示自己的態度。
而一些幹政亂國的後妃,則被冠以了“女禍”之名,唐中宗的韋皇後,就是臭名昭著的“女禍”之一。韋後在唐中宗李顯坎坷的政治命運中,與他結下了深厚感情。李顯在父皇高宗病逝後,按遺詔即了皇帝位,韋氏也被冊為皇後,但那時的朝政,實掌握在中宗的母親、太後武則天手中。中宗在位僅一年,就因頂撞母後,而被廢為廬陵王,韋後也隨之結束了短暫的皇後生涯,他們雙雙被發配到了房州(今湖北房縣),在此度過了漫長的十四年。在這十四年中,韋氏成為了丈夫的精神支柱。在房州時,李顯時刻處於驚懼之中,每當聽到有皇帝的使臣到來,就惶恐地要自殺,這時,韋氏總是耐心地予以勸解。如此相依為命、艱難備嚐地走過了十四年,這也使得李顯和韋氏的感情十分深厚。李顯在房州時,就常對韋氏說:“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因為有了這份生死感情,並且中宗的性格又十分軟弱——唐人稱中宗為“和事天子”,所以,長安四年(704),張柬之等人策動“神龍政變”,中宗再次登上皇位後,他確實兌現了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在中宗的縱容下,韋後堂而皇之地垂簾聽政了。在她把持朝政期間,先是因為與她有曖昧關係的武三思,而處死了擁立中宗上台的張柬之等“五王”;繼而又因與太子重俊的矛盾,引發了重俊與李多祚等人的政變;最後,韋後不滿足於做皇後了,她與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夫皇中宗,準備效法武則天,實現女皇夢。但這一美夢被李隆基粉碎,韋後最終被殺,並被追貶為庶人,最終都未能入葬中宗的定陵。
有鑒於曆史上的“女禍”教訓,一些明智的皇帝和官員,則會嚴防內人的幹政或私欲膨脹。如馬皇後曾問明太祖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明太祖回答說:“此非爾所宜問也。”明太祖具有強烈的“女禍”危機意識,除了這次對話,他還采取多種措施,嚴防後妃幹政。他曾說:“後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他還曾造專門製作一個鐵牌,鐫刻戒諭後妃之詞,懸於宮中,以警示後妃行事的分寸和範圍。明太祖的這些舉措也頗有成效,明代既未出現漢唐那樣的後妃亂政現象,也未有宋代太後垂簾聽政頻出的現象,絕大多數的明代後妃,都對政治保持疏遠的態度。
除了皇帝,中國曆史上的一些官員,也對妻子的幹政十分警覺。如唐太宗時做到宰相的宇文士及,他的妻子經常問他,皇帝使臣召他有何事,對此,宇文士及從不回答。而唐玄宗時的宰相李日知,不但嚴防妻子對自己政治生涯的幹預,還教育她要控製私欲。史載,李日知向皇帝奏請辭去宰相之職,而事前並未與妻子商量,辭職回家後,才告知她將搬到鄉間去。李妻非常吃驚,對他說:“家裏的生活費經常不夠用,兒孫們也都還沒有進入仕途,為什麼就辭職呢?”李日知回答說:“書生能至此,已超過自己的能力,人心都是貪得無厭的,如果任由其心,則永無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