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推廣部都是壞人(2 / 3)

他很想開口問問兩名女銷售知不知道這中間的差價,不過想了想,還是把嘴閉上了,他在公司看到的是內部價格,這些銷售員應該是不清楚的。萬一隨便說出來,鬧出來什麼問題可就不好了。

聽到這一段,我忍不住打斷了張義仁:“你說一件衣服成本價幾十元,能在專櫃賣到上千塊,不是在瞎扯吧?這可能嗎?”

“怎麼不可能?商場和超市的原則基本上是十一和十三原則,基本錯不了,有的會更高。”張義仁解釋道。

“什麼十一十三原則?說說看。”我很好奇這兩個新鮮名詞。

“十一原則就是,你在商場裏買到的東西,價格上標十元,它的成本價頂多也就是一元錢,隻會低不會高;十三原則就是,你在超市裏買到的東西,如果價格是十元,那麼它的成本價也就是三塊錢左右,也是隻低不高。”

“不是吧?!那麼坑爹?也就是說,在商場裏買件一千塊的衣服,出廠價頂多也就是一百塊了?”

“對啊,可能會更低,幾十塊都很正常。有些東西更暴利,幾毛錢的成本價都敢賣到幾百塊,比如像什麼車內的竹炭清潔劑。”

“這些商家也太黑了吧!這簡直跟搶錢沒什麼差別,老百姓買這些東西不是被坑死了?”我憤憤不平的說道。

“這也不怪商家,他們不這麼高價的話,是賺不到錢的,你知道想在商場和超市上架賣貨,需要經過多少層盤剝嗎?我當時在優雅做,在天虹和海雅的專櫃,十個平方的麵積,一個月的租金都要好幾萬,商場還會對產品進行抽點,有三十個點的,也有四十個點的。”

“什麼叫做抽點?”

“你去商場買過東西吧?專櫃裏賣貨給你,他們自己是沒有收銀員的,都是統一交給商場,這個你見過吧。”張義仁問道。

“嗯,的確。”

“專櫃最後的銷售額,是由商場統計的,他們要在其中抽點,三十個點的意思就是,專櫃賣一百塊的東西,商場要抽走三十塊。你想,專櫃的商家還有專櫃的場地費,管理費,照明,人員工資,成本,這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加起來,這都占了多少錢了?他要是想走薄利多銷,根本就不可能,因為如果價格定低了,賣一件他就虧一件,必須要走高價才行。再說了,去逛商場的人都是衝著精品去的,你要是賣得便宜了,人家還不買呢。”

“的確。那超市呢?超市不用場地費吧?”

“超市也有費用,要給經銷商利潤點,進場有進場費,抽點,還有條碼費,逢年過節搞活動,還要給超市活動費。你沒聽郎鹹平在一期節目中說過,他一個朋友進超市賣米還是什麼來著,幾十萬的貨一年賣下來,反而欠了超市幾十萬。”

“我靠,這也太黑了吧?!”

“大部分的商家還是能賺錢的,郎鹹平說的是特例。”張義仁解釋道。

“不是,我說這些抽點那麼多,最後坑的還是消費者,一塊錢的東西讓人十塊買,三塊錢的東西到手十塊錢,這不是坑人嗎?”

“這沒辦法,每層經銷商都有17%的營業稅的,他們不在裏麵加價,哪裏有錢賺?再說咱們中國人也屬於錢多人傻型的,你看那些商場那麼火爆,要是真的賺不到錢,會開那麼多?”

我徹底無語了,怪不得微博上有人發比較帖,說中國的消費比國外還要高,原來症結在這裏。其實這種畸形的差價和消費,除了渠道的結構和稅收措施之外,還跟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有關,中國人總覺得便宜沒好貨,而且有錢了一定要買名牌顯擺自己,蘋果每次出新產品,就中國人搶的最瘋。錢多人傻,是中國消費者最真實的寫照。

張義仁還告訴我,他在東莞的時候,遇到過在鞋廠工作的求職者,說他們的工廠是專門給耐克做代工的企業,一雙鞋子的出廠價也就是幾十塊,隻是款式和設計是耐克的設計師給他們的,他們幾十塊把鞋子生產出來之後,這些鞋子進了耐克的專賣店,就立刻成為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檔鞋子,但是卻依然被消費者瘋狂追捧,他們鞋廠生產的同等質量的國產品牌鞋子卻根本就賣不出去。

閑話不說,繼續故事。

江珊珊跟張娜對了一會兒帳,紅著臉低聲跟張娜說了一聲之後,招呼都沒跟張義仁打,急匆匆的出了專櫃,沿著商場的走道朝那邊去了。

張義仁忍不住衝著張娜問道:“她去做什麼了?”

“變態,女孩子上廁所你也非要問問。”張娜衝著張義仁翻了個白眼,沒好氣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