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質量可靠的豐田汽車最近卻爆發了全球性的“召回事件”,“品質神話”引發公眾懷疑,甚至有人認為豐田將成為實體經濟方麵的“雷曼兄弟”。筆者認為,雷曼兄弟的破產源於金融業的貪婪,而豐田則出於管理上的“大企業病”現象,隻把一些生產技術移植到海外企業中,卻沒有把相應的管理方法也灌輸進去。豐田尚且如此,還在追趕工業化的中國製造業企業更應警惕“大企業病”問題,否則實現製造業升級、進軍海外將更加艱難。
“大企業病”一詞,由日本企業家立石一真首次提出。他認為:企業如同人,年歲一大,身體就胖,缺乏鍛煉,活力差了,就得病了,即“公司的管理機能衰弱”,患上“大企業病”。長期以來,豐田一直位居世界汽車業前列,“老大”概念很重。而在向海外擴展時,這種“老大”思想也一以貫之,過於自滿,企業一大,危機感就大大缺少,導致企業對海外企業、零配件合作企業的管理不足;同時,技術出口始終占據豐田產品國際化的優先地位,而忽視了產品與技術實現銜接過程中的人的因素。其實,豐田並不乏成功管理經驗,然而為了適應汽車產業全球化,隻是偏重海外擴建產能,並沒有把管理經驗有效灌輸給海外企業,結果質量問題出現後,所有豐田海外企業都比其國內企業反應慢。此外,豐田在全球規模龐大,跨地域特征使企業家無法親曆親為,隻通過上傳下達很難執行領導者意願,企業自然動作遲緩。
可以說,豐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獲得歡迎,“質量上乘”是主要原因之一。這正是日本的日立、鬆下、索尼等著名企業走向世界的成功經驗。同樣,中國企業要成功走向海外,也得在品牌質量與市場信譽方麵打敗其他國家的企業,這就需要創品牌,走高端路線,實現產業升級。不過,中國製造過去整體質量聲譽較低,結果喪失了不少順利實現產業升級的機會。拿襯衫來說,中國產品完全按照日本企業的生產標準、技術參數製作,絲毫不差於日本產品,但就因為不少日本人一提到“中國製造”就搖頭,隻能按大路價銷售,不少中國企業失去了製造高端產品的資格。對中國企業而言,質量問題往往不是因為技術有缺陷,而是企業的生產者和管理者缺乏責任心、危機感,在產品上傾注心血太少。
這種情況並非隻存在於印象不佳的小企業,不少大型企業的產品質量也同樣堪憂。其實,與日本相比,中國培養“大企業病”的土壤更加肥沃。長期的計劃經濟體製,使不少國有企業容易受政府影響,管理層往往與行政部門關係密切,企業決策時多從社會影響方麵考慮。不少國內大企業,其實隻能算國際上的中小公司,剛剛邁上國際舞台,卻已經患了過度擴張、疏於管理的“大企業病”,而日本企業是在全球範圍內做大後才得了“大企業病”。這樣,很容易想象中國企業“帶病”實現產業升級,“帶病”進軍海外會遇到多少難題。
中國的GDP很可能要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這不意味著日本再也沒有可學習的地方,而真正超越日本,並非隻是由馬車變成汽車,或經濟數據超越日本,還要堅決不重複日本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就是說,日本企業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所經曆過的問題都值得中國企業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升級過程中認真學習。
因此,豐田的召回事件在啟示:在以“世界工廠”身份走向世界時,中國企業更應該回避“大企業病”對“中國製造”的傷害;否則,忽視質量的“中國製造”將難以轉變為“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