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中國經濟到了今天,不靠創新,已經走不下去了。從過去一兩年的宏觀數據來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不斷地放慢。雖然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都是7%,但電力的指標、運輸貨運量的增長率和企業等各方麵的情況都清楚地表明,經濟正在滑入衰退軌道。
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中國的經濟有個斷崖式的下跌。當時,如果我們能在下跌的過程中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然而,政府卻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使本來已嚴重的結構失衡更加惡化。很多的傳統製造業部門當時產能已經過剩,產品技術落後,在市場上找不到銷路,急需更新換代。而政府的巨量投資,又使這些落後的產能、技術和產品得以苟延殘喘,甚至繼續擴張,直到今天。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驅動,當出現產能過剩時,企業不敢投資了,而依賴投資的增長就掉了下來,這是結構性扭曲持續到今天的必然結果。那這些企業的出路在哪裏?去產能化。如果不把過剩的產能消除掉,價格就提不起來,企業經營將會更加困難,經濟也會長期在低位運行。我認為,未來還有三大調整機會。
第一個機會是行業重組。在鋼鐵行業,很多中小型的鋼鐵公司都要倒了,這其實是一個並購的好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不要給予過多的幹預。如果企業不行了,那就讓它自然死去,不要想盡辦法去挽救那些瀕臨死亡的企業。否則,那些活著的企業也活不好,因為這些企業會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現金流,把價格壓得非常低。由此,優秀的企業可以通過並購來提高自己的市場集中度,以獲得定價能力,拉升利潤率,實現經營狀況的好轉。
上個世紀,汽車工業剛開始發展時,美國有200多家汽車公司,而中國現在有1000多家,都太分散了,分散到規模經濟效益無法發揮,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幾十年間,美國的200多家汽車公司最後變成了3家。而中國工業的發展也該走向集中,隻有集中才能產生規模效益,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去進行研究與開發。
第二個機會是傳統企業的更新換代。去年,我看了奔馳和寶馬的生產線,它們的車間裏沒有幾個工人。雖然它們都還沒達到工業4。0的標準,但自動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我們的企業也應該考慮用新的技術去提高效率,而不是硬生生地把自己套進互聯網思維裏。
我有一個做縫紉機的校友。今年上半年,整個縫紉機行業的銷售額大概跌了20%,整個行業利潤跌了60%。而他企業的銷售額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潤跌了不到10%。我問他為什麼可以取得高於行業平均的成績?他告訴我,自己把電腦裝到了縫紉機上,用電控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
第三個機會是創業。如今,隻要一提創業必談互聯網,但創業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互聯網在中國之所以轟轟烈烈,以至於大市值的互聯網公司有一半在中國,為什麼?一是中國的傳統行業效率低,給互聯網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間;二是政府管製少,進入相對自由。
其實並不是隻有互聯網領域才有創業機會,傳統行業同樣有。互聯網是一種傳遞信息更快捷的手段,有助於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會產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聯網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量,降低信息的不對稱,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互聯網的應用主要在交易環節,而不是生產環節。
有人說,現在有大數據了,它可以改變生產、研發,甚至傳統的設計。然而我看到的大數據,離真正能夠產生效益還差很遠。對於現在很流行的網上金融,我們也不要寄予過高的希望。例如,用眾籌的方式做股權融資,我們可以大膽嚐試,但預期不能太高。因為股權投資是小眾的事情,風險太高,大眾無法承擔。
對於互聯網,我們既不要排斥、輕視它,也不要對它產生恐慌情緒;而應該冷靜地沉下心來分析自己行業的業務特征,哪些適合在互聯網上做,哪些是互聯網沒辦法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