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情重義習近平(1 / 3)

重情重義習近平

高層

作者:許陳靜

2007年11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訪華。彼時,中共十七大落幕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剛剛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兩人的會麵給李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與他會麵的一個小時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經曆了很多考驗和磨難。你知道他有7年的時間下放到農村,在福建18年後才到浙江,然後去上海。所以我會把他歸類在曼德拉這一級的人物——有強大的感情自製力,不會讓個人的不幸和苦難影響其判斷。換句話說,他讓人印象深刻。”

5年後的中共十八大上,不到60歲的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挑起了治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重擔。從那以後,習近平人氣爆棚,不僅“紅”遍了國內,還“火”遍了世界。時事觀察家們為習近平的大受歡迎找出了許多原因,其中一點,恰是李光耀當年提及的——習近平把個人的苦難和不幸沉澱為另一種深厚的感情,恤人之情、恤民之情。這使得他脫離了政治家的冰冷感與距離感,以有情、有義、有溫度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

於國“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不變初心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過年意味著回到家鄉和親人團圓。但對於中國的領導人來說,過年往往是他們離開家人出遠門的時候——春節到基層慰問民眾、考察民情已是最高層的慣例。今年,習近平這趟遠門有點特殊,因為他是“回家”了。

2015年2月13日,農曆臘月二十五,平日寧靜的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突然炸了鍋:“近平回來了——”鄉親拉著長長的尾音,在村裏奔走相告。這裏是習近平下鄉插隊待了7年的地方,從少年到成人,他視之為第二故鄉。也隻有在這裏,官方語境裏的“總書記來了”會被置換成毫無矯飾的陝北鄉音“近平回來了”。

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成家立業的遊子回鄉,自然不能兩手空空,也不好孤身一人。習近平不但自己掏錢給全村置辦了年貨,還帶來了夫人彭麗媛。他一口陝北方言向大家介紹:“這是我的婆姨。”

大家笑了,誰也沒跟誰客套,石玉興對習近平說:“咱倆一起入的黨。”習近平連連點頭:“知道,知道。”入黨介紹人、老支書梁玉明說:“你先活動下,我回去準備飯。”口氣還跟招呼當年的知青一樣。這頓飯也簡單,飯前,習近平嚐了一塊當地的蘋果,又給彭麗媛拿了一塊,說很好吃,水分大。菜上齊後,習近平和當年的“小夥伴們”圍坐在一起,吃起油糕、羊肉、雞肉、酸菜、餄餎、南瓜……都是地道的陝北農家飯。梁玉明說:“他愛吃酸菜,一筷子就夾了小半碗,說味道比以前還好,他經常想念。其他菜每樣也都吃了。他個子高,飯量大。”一邊吃,習近平一邊向彭麗媛介紹當地特產油糕、米酒,還告訴她豆錢錢飯營養豐富。梁玉明本來準備了小米、紅棗、蘋果等特產,打算送給習近平,但習近平沒收。“他說這不能要,我一聽就明白了,中央有規定。”還有村民向習近平贈送土特產,習近平說,不用了,有嚴格的要求,大家的心意領了。

土特產不能要,但習近平也沒有空手而歸。高彩梅送給他自己做的禮物——三雙繡花鞋墊。“他最喜歡我家的鞋墊了,一有機會我就讓人給他捎幾雙,這次給他的鞋墊裏專門繡了‘常回家看看’,希望他常回來。還送給彭麗媛一雙‘幸福好運’。”這份禮物彭麗媛收下了,但給了高彩梅200塊錢。

習近平上次回來是22年前。1993年,正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回到闊別18年的梁家河村,跟鄉親們合影留念,還寫了一篇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文中,他回憶了自己在梁家河時的情況。起初,他幹活老想偷懶,工分比婦女還少;後來,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和思想關,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勞的好後生”;4年後,還當上了大隊支部書記。

有一天,習支書翻著《人民日報》,一條消息吸引了他:四川不少地方實現了沼氣化。想想村裏人冬天要拉煤的辛苦,他動了心思。幾天後,他請了假,自費跑去四川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那時延安沒通火車,習近平坐了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又坐火車輾轉到四川。回村後,習近平給鄉親們講沼氣的好處,然而鄉親們聽得雲山霧繞。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讓事實來說服村民。幾個月後,村民們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燒飯照明時,都誇這個後生“有知識、點子多”。梁家河的這口沼氣池成了陝西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沼氣池。到1975年,習近平領著村民建起了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村民燒飯、照明的問題。

整整30年後,2005年3月,已是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淳安縣考察時,參觀了當地的農村沼氣池。他說:“我曾經是建沼氣的‘專業戶’。”

現在,40年過去了。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拜年,特地去看了那口沼氣池。沼氣池旁的窯洞外牆上,是一幅褪色的宣傳畫,上麵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習近平招呼大家在這裏合影,他說:“這畫也40年了。”

40年很漫長,有的人變了很多,有的人不變初心。習近平是後者。陝北始終是他的根。“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裏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用習近平自己的話說,這種“黃土情結”在他心裏,讓他遇到困難時,就會堅信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銘記苦難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人艾青的這句詩,幾十年來被無數中國人引用,以表達對民族和國家深厚的情感。作為“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深知這片土地、這個民族曾經承受的苦難,他選擇了銘記這份苦難。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第二年,中國落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自此兩國國運殊途,中華民族跌至曆史曲線的穀底。120年後的2014年,又逢甲午,中國早已走出了屈辱的困境,但民族複興仍在路上,仍是進行時。在這一年的公開講話裏,習近平兩次提到“甲午”。

2014年2月,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說:“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占。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4個月後,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說:“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回首我國近代史,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曆史上是罕見的。”沒有人可以選擇曆史,但每個人都可以把握今天。2014年7月7日,習近平在北京參加了盧溝橋事變77周年紀念儀式;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出席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往前回溯10年,2005年,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時,習近平在浙江省委書記的任上,參觀了大型紀念圖片展;再往前10年,1995年,習近平在福州市委書記任上,出席了紀念林則徐誕辰120周年大會。

“評價一個製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曆史、文化的態度。”這是習近平在1991年說過的話。那一年,福州一家房產公司準備拆掉林覺民故居的部分建築,建商品房。一名市政協委員給剛到任的市委書記習近平寫信,並在《福建日報》發表了《林覺民、謝冰心故居不容再拆》的文章。習近平看到來信後馬上要求暫緩拆遷,核實情況。1991年3月,習近平來到林覺民故居,問身邊的福州市博物館館長黃啟權:“老黃,這裏是不是林覺民故居?”在得到肯定答複後,習近平言辭簡潔:“好,我們就決定把它保護下來,進行修繕。”一處銘記了為救國難、與妻訣別、慷慨赴死的曆史見證物,從此得以保留。

銘記苦難,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未來。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落幕半個月後,習近平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用“中國夢”一詞描述了他心中的未來。“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此後,習近平多次闡述了“中國夢”的不同含義。據不完全統計,到2015年初,他的講話裏出現了300餘次“中國夢”,其中的亮點包括,“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他已經把那份“黃土情結”,放在了自己的“中國夢”裏。正如那首歌所寫,“看這錦繡河山,給我已經太多,讓我全心全意,把這土地建成理想國”。

於民 大鍋飯裏的平民情懷

“我們工作不僅需要對上麵負責,更要對群眾負責”

2014年1月2日,《河北日報》整版刊登了《習近平同誌在正定》的長篇通訊,再現了30多年前習近平在正定的日子。

1982年4月,一輛綠色吉普車開到了正定縣委大院。一個身穿褪色軍服,背著簡單行李的高個年輕人跳下車來,他就是28歲的習近平。起初,人們對這個從中央軍委來的年輕人不以為然: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

習近平就住在辦公室裏,白天辦公,晚上休息。老房子有些潮濕,習近平常把褥子拿出來曬曬。他的褥子打著各色各樣的補丁,那叫一個五顏六色。副縣長何玉說:“機關幹部都好奇地數,據說有100多塊補丁,但誰也沒有肯定答案。”最後,縣委辦的一名幹部揭開了謎底。他的愛人曾幫習近平拆洗過一次褥子,知道那不是補丁,褥子本身就是用舊衣服的布料拚接成的。他想買一塊布,讓愛人做條新的,習近平說不用:“這褥子挺好的。”

習近平住得將就,吃得也將就,機關食堂的“大鍋飯”是他的最愛。用他自己的話說,“吃大鍋飯”好。一是可以邊吃邊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相互監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三是可以邊吃邊談工作。可謂一舉三得。招待上級來人時,習近平也不擺闊,總是拿出扒糕、豬頭肉、蕎麥麵餄餎待客,也就是他常說的“正定宴”。客人要是喝酒,那就上當地產的醉八仙、常山香。平日出門,隻要不出城關,他就騎自行車。他說騎車也有3個好處:鍛煉身體,接近群眾,還節約汽油。

1985年,習近平從正定調任福建廈門。在省會福州停留期間,習近平在住宿、夥食方麵沒提過任何要求,接待部門僅僅做了一些北方口味的饅頭、麵條,算是他受到的照顧。去廈門報到時,本來有專車送,但他自己搭便車走了。

後來,習近平從廈門調任寧德地委書記。在寧德,他當了一次“擊鼓升堂”的“縣太爺”。1988年12月20日,寧德地區領導第一個下訪接待日在霞浦縣委黨校舉行,習近平和霞浦縣的領導一起在此接待來訪群眾。習近平的第一個接待對象是縣公交公司的職工舒穗英。她說霞浦縣對台部在她屋子旁的河邊建房,導致河道淤積。9月間,一場洪水衝進她家裏,帶來不小損失。她要求縣對台部負責清理河道,賠償自己的經濟損失。習近平聽後,就和縣領導到舒穗英家裏察看,提出了處理意見。那次接待日,地、縣兩級領導,受理各種問題86件,其中12件當麵作出答複,其餘的限定一個月內處理完畢。

在當天的總結會上,習近平說,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麵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古時候的縣官尚且還有擊鼓升堂,為民申冤,而我們卻整天忙於開會,很少主動去抓這種事,這是不應該的。

在閩、浙、滬保持“平民書記”作風

離開寧德後,習近平調往福州工作,2000年成為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兩年後,他離開福建,前往浙江,後來出任浙江省委書記。

2005年1月26日,臨近春節,習近平去了長廣煤礦浙江礦區。他換上礦工服,戴上安全帽,下到離地麵920多米深的井底。井洞裏巷道高低不平,習近平的身材又高大,他隻能弓背彎腰走了1500多米。見到正在采煤的工人,他也沒什麼官話、套話,就問工人們:“你們這麼辛苦在井下工作,有沒有什麼想法?”工人們答得也實在:“沒其他想法,就是想收入高一點。”習近平順著話頭問下去:“去年的收入比往年高一點嗎?”工人說比往年高多了。習近平說:“這就好。隻要生產經營搞好了,收入就會提高。我祝願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長。”中午,他和工人們吃了“大鍋飯”。畢竟是和省委書記吃飯,工人們有些拘謹,吃得很秀氣。習近平就邊吃邊勸菜:“大家在井下挖煤,勞動強度大,得多吃一點,補充營養,保重身體。”

在浙江,習近平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淺顯易懂,很受歡迎。

2007年,習近平調任上海市委書記。中新社曾在習近平到上海履新“滿月”時發表一篇報道稱:“此間人士感到,雖出身高官家庭,但15歲就下鄉的經曆卻讓習近平與百姓走得很近。上任伊始,他就到基層社區去了解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向正在就醫的居民詢問‘藥費貴不貴’;走進智障人士工作的‘陽光工廠’;來到偏遠的崇明縣與三峽移民交談;在視察上海世博會園區時,他表示,要關注民生,讓廣大民眾感受到世博帶來的實惠。這些言行,讓申城民眾感到實在、貼心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