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解嚴25周年(1 / 1)

台灣解嚴25周年

文娛&生活

到7月15日,台灣人已經在沒有戒嚴令的環境裏生活了25年。1987年,蔣經國發布命令,宣布解除台灣自1949年5月開始實施的“戒嚴”狀態。

現在,這個社會已經可以用一種相對輕鬆的語氣談論這一曆史。但戒嚴剛結束的時候,他們情緒是複雜的。1988年,台灣導演賴聲川的話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台北上演,演員李立群模仿小學時參加演講比賽的樣子,搔手弄姿、嗲聲嗲氣的一句“小心,匪諜就在你們中間”,引得觀眾哄堂大笑。笑聲背後,是台灣社會對當時剛剛結束的戒嚴年代的古怪感受。

1949年,國民黨潰敗到台灣,為牢牢抓住這枚最後的籌碼,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秉承蔣介石的意思,通過台灣“警備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宣布台灣地區處於“戰時動員狀態”。隨後,當局頒布涉及黨禁、報禁等100多項管製法令,並將“保甲連坐”製度搬到台灣,全麵控製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戒嚴時期,如今被稱作台灣的“白色恐怖”時代,公民的參政權利與言論自由受到嚴格限製,當局對政治異議人士逮捕、審判、囚禁甚至處決。

今天,人們在有關資料裏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兩個典型案例:

王誌鵬,一個不識字的馬祖漁民。在1965年7月的一個早上,因為天氣特別清朗,王誌鵬說:“今天氣候很好,風向、潮流也不錯,開到大陸很近。”船主聽見了,馬上報告,王誌鵬就成了“叛亂犯”,被判刑5年。

柯旗化,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因為思想“左傾”而被監禁17年。據說,罪證之一是他有一本《湯姆曆險記》,作者是馬克·吐溫,和馬克思有關係,都姓“馬”。

人們熟知的作家柏楊、李敖、陳映真,都曾經在戒嚴年代被捕入獄。知識分子、進步青年是當年“白色恐怖”嚴厲打擊的主要對象,他們紛紛成了“政治犯”、“思想犯”。

台灣作家龍應台引述過一組數據:僅20世紀50年代,國民黨當局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有29407件,受難人大概有14萬人。

龍應台說,當時所謂的“匪諜”裏,真正的間諜隻是極少數,而大多數是對現狀不滿、心懷理想的知識分子,是有正義感的工人和農民,是糊裏糊塗不知所以而被構陷的小市民。在貧窮的年代,台灣人均月薪是200元,而檢舉“匪諜”的獎賞卻常高達20萬元。

戒嚴期間,藝術、音樂也被蒙上了恐慌的色彩。當時,國民黨當局實施歌曲審查製度。審查歌曲每周一次,1979年到1987年共審查了320期,930餘首歌曲遭禁。

台灣民眾多能哼唱的閩南語歌曲都曾被列為禁歌。《四季紅》因為影射紅軍,被迫改成《四季謠》。《燒肉粽》、《補破網》、《天黑黑》等因為當局認為歌詞暗指政府無能,導致民眾生活困苦而遭禁。

在一係列民間抗爭的壓力下,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在“總統令”上簽字,宣布自15日零時解除戒嚴令,這個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走進曆史。

但台灣社會從未完全從那段曆史中走出。談論戒嚴時期,一直是台灣從政黨鬥爭到民間辯論的重要話題。